在華爾街的對沖大鱷中,城堡集團(Citadel)和它的創始人肯·格里芬是既“發財”又“高調”的代表。
在最新的英超豪門切爾西的爭奪戰中,肯·格里芬(Kenneth C. Griffin)就又站出來參與競逐——和一眾阿拉伯富豪、英國地產商及投資同行們一起。
這似乎已成為格里芬的標簽之一,他不僅能賺錢(2021年據稱賺了70億美金),而且酷愛收藏,曾經手握大批古董。
肯·格里芬究竟是個怎么樣的人?
起底對沖巨頭“掌門人”
現年54歲的格里芬,1980年末就讀于美國哈佛大學,他很早就有投資頭腦。
在大學時,他把宿舍改造成交易室,在樓頂安裝了衛星設備,可以實時接收證券報價信息,屋內還安裝了電話和傳真機,宿舍走廊里也鋪了電線,這一切都是為了“方便”他做交易。
可以看出,大學期間他便對交易產生了濃厚興趣,在校園里成立過兩只基金產品,規模超過100萬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格里芬還趕上了1987年的美國股災,據稱他當時挖掘了多個定價錯誤的機會。當時,他感興趣的品種是可轉債,里面有很多套利的機會。
1990年,剛剛走出象牙塔的格里芬決定自立門戶,成立了城堡基金。當時他篤信:卓越人才、先進的定量分析和前沿技術的三者整合,勢必產生投資威力——強勁的長線投資業績。
可轉債依然是格里芬的交易重點,并把視野擴展到全球范圍。
他曾在采訪中回憶一筆印象頗深的交易:上世紀90年代大型藥企葛蘭素史克發行日元計價的可轉債。由于日本市場投資者對這家英國公司了解不深,格里芬敏銳地發現了其中重大的套利機會。
之后,格里芬的投資策略從風險套利,在城堡基金平臺拓展了十余個不同類型策略。
早期發展時,城堡基金是一家資產管理平臺,有外部投資者參與,受托管理客戶資產的模式進行運營。
2002年,當時美股經歷了互聯網泡沫的崩盤,格里芬開始建立城堡證券(Citadel Securities),扮演做市商的角色。
城堡集團官網顯示:這家券商如今服務1600位機構客戶,包括諸多大型主權基金和中央銀行。
然而,格里芬的運營模式在后新冠疫情時代,不斷受到詬病和非議,但也成就了他的財富版圖。
賺錢模式遭受非議
據公開信息,2020年美股V型大翻轉,城堡集團抓住了“千禧一代”成為新韭菜的契機,當年大賺67億美元。
然而,這筆67億美元遭到散戶指摘,認為“不干凈”。
新冠疫情初期爆發時,美國年輕一代受到社交媒體的影響,特別是以羅賓漢(robinhood)等互聯網經紀商的宣傳攻勢下,加入炒股大軍。
羅賓漢為代表的交易平臺,對客戶賣點之一是交易免傭金,但羅賓漢處理的交易訂單以低于其客戶最佳價格的完成下單交易。
更為“可怕”的是,羅賓漢還被發現與高頻交易商合作,把客戶訂單發給這些巨頭,并從中獲利。換言之,就是吧把票市場交易的底層數據,拱手交給可輔助擁有“信息差優勢”的投資人進行交易決策。
拿到這些“情報”的巨頭,就有城堡集團,并位列“接單”首位的機構。
格里芬執掌的這家機構,可以將客戶訂單“嚼在嘴里”衍生出各種掙錢方案,而韭菜們被蒙在鼓里還喜滋滋的享受“零傭金”。
另據華爾街的消息,2021年城堡集團繼續大賺,將70億美元收入囊中。
截至目前,格里芬的資管平臺城堡基金,受托資產達到390億美元規模。
躋身“大富豪”陣營
2022年1月,格里芬的財富再一次“爆發”。他將手中部分城堡證券的股權,賣給了紅杉資本等機構。
此次資本運作之后,他個人的財富增長至272億美元。據福布斯的測算,格里芬躋身了全美國前30大富豪陣營。
對比2003年,他剛成立城堡證券的時候,個人財富凈值為6.5億美元。過去20年間,格里芬的財富足足增長了40倍。
欲接棒切爾西俱樂部
格里芬喜歡收藏名聲遠揚,但是他真正準備下手的是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切爾西俱樂部。
據悉,格里芬組建了一個投資集團,與其聯手的美國知名美股券商德美利證券創始人喬·里基茨家族。
很明顯,兩位金融圈大佬聯合進行收購是具備這個金融實力的。但同時它們也會面臨許多實力人士的競爭,這其中包括NFL紐約噴氣機老板伍迪·約翰遜,以及沙特傳媒集團等的競爭。
這次,格里芬的“出圈”行為,還能引起多大的波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