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嫌棄俄羅斯,有人說是因為宗教沖突。
俄羅斯信奉東正教,西方各國信奉新教和天主教。雙方由于信仰不同,沖突不斷,所以產生了嫌棄。
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其實純屬臆想。
希臘、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也是信奉東正教的國家。他們怎么不被嫌棄呢?
土耳其、阿爾巴尼亞,還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呢。他們怎么還加入了北約?
還有人說是因為種族和文化差異。
俄羅斯歷史上被蒙古征服過,文化受到很大影響,與老歐洲格格不入,所以被嫌棄。
這種說辭也是臆想。
90%的科索沃人,都是穆斯林,其文化與歐洲完全不同。歐洲人為啥不僅不排斥,反而要助其獨立?
還有人說是因為俄羅斯侵略成性,所有與他接壤的國家都被坑過。由于歷史恩怨,所以西方嫌棄且敵視俄羅斯。
這個說法,有一些道理。
毛子侵略成性,與其接壤的國家,歷史上都被他坑過。
但是,這個說法并不通用。
只能說,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等國,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敵視俄羅斯。
英美并不是因為這個原因。
歷史上,俄羅斯可沒有侵略過英美,反倒是英美曾經在俄羅斯虛弱時,捅過刀子。
如1918年,趁蘇俄內戰,英美法出兵占領了俄羅斯在北冰洋重要港口斯摩棱斯克。后來美國和日本又以干涉內戰為名,出兵控制了遠東地區。
要說有歷史恩怨,那也是俄羅斯基于歷史恩怨仇視英美,而不是英美嫌棄俄羅斯吧。
再說了,英法德奧,誰的屁股是干凈的?當年這些列強誰沒有過欺壓弱小民族,瓜分過弱小鄰國?
都是強盜后代,一丘之貉,誰嫌棄誰?裝啥子紳士。
與歷史恩怨無關,那為何英美也極度嫌棄俄羅斯呢?
這個問題,只要回看歐洲列強的爭霸史,其實就可以找到答案。
1917年之前,雖說由于地理、宗教、文化等原因,俄羅斯與西方的相似性略少。以致歐洲人經常嘲笑俄羅斯人是蠻夷。
但是,這并不妨礙當時的歐洲大國將俄羅斯視為一家人。
很直觀的幾個例子——在影響近代歐洲政治格局的幾次大事件中,當沙俄的實力處于列強平均線水平時,大家都愿意拉攏他。
比如北方戰爭時期,瑞典實力強大,威脅了周邊國家的利益。
于是,丹麥和薩克森與沙俄結盟,聯手痛毆瑞典。將瑞典打成二流國家。
七年戰爭時期,英法矛盾激化。
英國拉攏普魯士、葡萄牙制衡法國。
法國打不過,就拉攏奧地利、西班牙、瑞典和沙俄,集四家之力對抗英國。
第一和第二次俄土戰爭期間,俄羅斯一面打奧斯曼,一面與普魯士、奧地利聯手,瓜分了波蘭兩次。
拿破侖戰爭時期,法國一家獨大,威脅了歐陸平衡。英國聯合普、奧、俄,一起組成聯軍打法國。
經過幾次大規模會戰后,沙俄成為拿破侖帝國由盛轉衰的關鍵點。
1812年底,當法軍兵敗莫斯科后,反法同盟各國王室紛紛稱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是“歐洲的救世主”。
后來,攜滑鐵盧戰役大敗法國之勢,普奧俄在維也納會議上,第三次瓜分波蘭。
對此,其它歐洲國家均是坐視不理。就眼睜睜得看著波蘭變成了一個地理名詞。
歐洲1848年革命時期,歐陸國家幾乎都陷入革命,各國皇室和政府搖搖欲墜。這時候各國又想到了沙俄。
后來,沙俄應歐洲各國的邀請,出兵鎮壓各國革命,充當了“歐洲憲兵”角色。
不過,隨著沙俄兩次在西歐出風頭,西方各國也隨即意識到——沙俄太強了,已經強到破壞了歐洲原有的平衡,必需要對其抑制!
于是,當沙俄挑起第十次俄土戰爭,暴打奧斯曼帝國,幾乎要拿下土耳其海峽時。英法聯軍立即出手,主動上門尋戰,在克里米亞半島大敗俄軍,重挫了俄羅斯元氣。
以一場大勝,將歐洲又打回到了群雄鼎立的局面。
十九世紀后期,實力被削弱,不再對歐洲平衡構成威脅的沙俄,再次受到各國拉攏。
先是德國和奧匈帝國為了對付英法,積極拉攏沙俄。三個保守帝國,結成三皇同盟。
后來因為在巴爾干半島的勢力范圍劃分上有矛盾,沙俄與德、奧鬧掰,三皇同盟瓦解。
見德、俄鬧掰,法國馬上找上門,以真金白銀誘惑沙皇,把沙俄成功拉到了自己陣營。
日俄戰爭期間,英國聯日抗俄。為此,英俄關系一度惡化。
但在一戰爆發前夕,經由法國的撮合,英國為了對付德國,與沙俄還是和解了。
英法俄,這三個原本有歷史恩怨的大國結成協約國。 并在隨后一戰中,合力對付德奧等同盟國。 直至1917年2月,沙俄政府垮臺,合作才結束。
回看沙俄政府垮臺前的歐洲列強爭霸史,可以明顯看出。沙俄與歐洲是有些差異,但這些差異因素,并不妨礙西方列強將沙俄和沙皇視為一家人。
決定西方大國是否嫌棄俄羅斯的因素,有且只有一個,就是俄羅斯的實力。
沙俄的實力強,威脅了歐陸平衡。大國就會抱團嫌棄他。就像當初的歐洲大國抱團圍毆拿破侖一樣。
沙俄實力弱,只是作為普通一強時。大國就會拉攏他。視為同類,邀請他上桌博弈。
在這個大國嫌棄、拉攏、又拉攏俄羅斯的循環中,小國的態度從來就不重要。
小國敢有意見,下場就是波蘭。
1917年之后的俄羅斯,由于政體變更,西方視之為洪水猛獸。大國嫌棄,小國敵視。
但在面對強大的德國時,羅斯福和丘吉爾還是會拉攏斯大林。
可以說,此時的蘇聯因為實力并未超出英法一個檔次,實際上還是歐洲的一分子。
而蘇聯被西方徹底嫌棄,則是在二戰后。
二戰后,經過幾個五年計劃加二戰洗禮,蘇聯從“歐洲一強”,一躍成為“世界一極”。
過去俄羅斯,只是和英法德奧等并列的縱橫捭闔的棋手之一,大家是同量級的玩家。
但隨著德國被打殘,英法丟掉了大部分海外殖民地。歐洲此時就算聯手,也與已經成了超級大國的蘇聯不在一個檔次。他們要想和蘇聯對峙,只能是依靠美國。
這種情況下,西歐各國,包括英國,因恐懼而嫌棄蘇聯,自然也是必然結果。
在恐懼蘇聯方面,原本美國是置身事外的。
不過隨著蘇聯也搞出核彈和洲際導彈后,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也怕了。也因恐懼而產生了敵視蘇聯的心理。
這種恐懼心理,持續了四十多年,影響了兩代歐美人。
盡管說,蘇聯在1991年底解體了,葉利欽領導的俄聯邦,不復當日威風,且快速墮落。
不要說是世界一極了,就連維持一強地位也很困難。
但由于四十多年積累下來的恐懼心理,不是那么容易消散的。尤其是蘇聯集體后,俄羅斯還保存著六千多枚核彈,這個能把世界毀滅的東西,如同一把達摩克利斯劍一般,懸掛在歐美人的頭上,讓他們不敢掉以輕心。
所以,站在歐美人的立場,現在的俄羅斯仍然還太強了。必須要進一步削弱。最好是進一步被肢解。
為了干掉俄羅斯,歐美暫時可以拉攏所有勢力。誰都可以是盟友。哪怕以后再翻臉,也不妨礙現在的合作。
所以說,歐洲嫌棄俄羅斯的時間,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長。
嫌棄俄羅斯的深層次原因,也不復雜。
只要俄羅斯的實力進一步削弱,就像自動棄核的烏克蘭一樣,實力弱到與歐洲一般國家做地位平等的棋手,并把資源以白菜價格供應給歐美時,就沒人會嫌棄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