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圖片
全國房價突飛猛進的如今,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想擁有自己的一個家,至少需要支付多少費用?浙江小伙兒李海告訴眾人,只需要五萬元。
五萬元,便可以不受流浪之苦,眾人羨慕不已。只是一無所有之后,生活又該如何進行下去。
一個家的夢想
浙江舟山人李海,30多歲的年紀,長年混跡于“流浪吧”、“隱居吧”。
所謂“流浪吧”、“隱居吧”,其實是居無定所之人的交流場所。那里的年輕人,向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
李海是一名船員,每年有近一半的時間,漂泊在海上,為此,他也賦予了自己“流浪者”的稱號。每逢生活壓力大時,李海都能從“流浪吧”,獲得極大的鼓勵。
流浪的李海
同“流浪吧”中真心想流浪的人不同,李海的流浪是被迫的,他的內心,也一直希望有一個穩定的家。
李海少年時,父母便因為感情不和分道揚鑣,此后他們各自組成了新的家庭。然而作為父母曾經感情生活的“見證”,李海是父母不愿回想的過去。
一直以來,李海都如同皮球一般,在爸爸媽媽的新家庭之間,被反復驅趕。也正因如此,李海的內心,一直缺少足夠的安全感。
資料圖
與此同時,江浙地區高昂的租房費用,也讓李海望而卻步。李海頻繁更換工作,居無定所,因此他只能按月租房。
每個月超過一千的房租、租房帶來的附加費,都給李海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有一次,我直接交了三四千的物業費”,回想起曾經的住房費用,李海便一陣心疼。是以,買一棟屬于自己的房子,成為了李海一直以來的夢想。
為了這個夢想,李海付出了太多。他擔任過車間工人,酒店保安,餐館的服務員,受盡了別人的白眼與欺負。
資料圖
后來,在朋友的介紹下,李海得知,成為船員,一年可以獲得不菲的收入。
盡管海上生活艱難,為了早日實現自己買房的愿望,李海還是通過自學,考了海員證,成功登船。
然而海員工作性質特殊,李海只能工作半年的時間。剩下的半年,他便窩在房間里,靠著打游戲陪練,勉強維持自己的生活。
為了攢夠買房子的錢,李海省吃儉用。8年后,他終于有了五萬元的積蓄。只是僅有的積蓄,在巨額的房價面前,也只是杯水車薪。
李海所在的浙江舟山,房價為每平方米一萬多。縱使李海想在價格相對較低的郊區定居,就連一間衛生間都買不到。
資料圖
想象著未來只能繼續漂泊的現狀,李海有些絕望。他同往常一樣,打開了“流浪吧”的界面,想找尋一些安慰。令李海意外的是,他竟然發現了有用的信息。
中國面積廣大,江浙地區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密集,房屋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然而在新疆、甘肅等偏遠地區,人跡罕至,房價往往在人們的接受范圍之內。
“流浪吧”有人透露,西北的房子,只要幾千元。李海大喜過望,趁著休假的時間前往甘肅考察,卻被潑了一盆冷水。
正如人們所描述的那樣,西北地區的房價確實很低,一間60平米的房子,只需要幾萬塊,且房屋證件齊全。然而步行幾十公里,依舊荒無人煙。
鶴崗當地小區
李海親身體驗,方圓20里,沒有一間小賣部,想要買菜,都需要走很遠的地方。
與此同時,西北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極差,一些樓房,甚至連水電供應都無法保證。
顯而易見,這里并不是宜居的場所。對于愛湊熱鬧的李海而言,縱使在西北有了自己的房子,也是一種折磨。幾乎一瞬間,李海就放棄了在這里買房子的想法。
后來,李海也相繼前往云南等地區,然而那里情況復雜,無法保證安全,他也只能無奈放棄。
網絡圖片
跋山涉水,鶴崗定居
后來,李海在出海時意外得知,東北鶴崗的房子,同樣價格低廉。
鶴崗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北部與俄羅斯距離相近。在此之前,鶴崗煤炭資源豐富,被人們稱為“煤炭城市”。
然而隨著工業的發展,鶴崗的煤炭資源逐漸枯竭,大量的居民紛紛選擇搬遷,鶴崗這座城市,也從原來的輝煌與富庶,逐漸走向貧窮。
鶴崗當地
鶴崗的門店,四處張貼著招聘廣告,街道上走著的,大多數都是老人。
也正因如此,鶴崗的房子價格極低,一套40多平米的房子,只需要1.6萬元,被人們笑稱為“白菜價”。
得知這一消息,李海驚喜萬分,他逆著南下求生的人流,一路北上,來到了沉寂已久的鶴崗。李海四處走走停停,在中介的帶領下看房,也被鶴崗的氛圍深深吸引。
盡管經濟發展速度不似從前那般迅猛,但鶴崗的基礎設施卻十分完備,小商店、藥店……幾乎隨處可見。
一直以來,李海對住房的要求都不高,僅僅只需要環境與治安好一些,基礎設施齊全一些,價格低一些。
鶴崗居民區
而鶴崗的房屋,滿足李海的全部要求。漸漸地,李海的心中,種下了一顆在此扎根的種子。是以,在看完7、8套房子后,李海最終選擇在光宇小區安居。
房子77平米,兩室一廳,對于李海一個人而言,已經足夠寬敞。
因光宇小區價格較低,成為眾多在外打拼的年輕人的首選,這里也被居民們戲稱“流浪老哥基地”。
住在這里的居民,平均工資并不高,月薪只有2000-3000元。然而能有一個容身之所,眾人已經十分滿足。
買下這套房子,李?;ㄙM了5萬8。簽訂購房合同后,李海十分興奮,夜間輾轉反側。
李海的新房
買下鶴崗的房子后,李海開始嘗試適應當地的生活。宅在家中看劇、打游戲,享受來之不易的“有家”時光,是李海休假的日常。
同房價一樣,鶴崗的物價,也在李海的承受范圍之內。“我吃飯一天才20塊錢,就是買水果比較貴”,李海如是說。
如此,李海一年在吃喝上的花費,只有8000元左右,總開銷也僅有一萬。
這樣少有的輕松生活,讓李海感覺十分安心。李海開心地同記者分享,自己每天都會睡到自然醒,“蠻爽的”。
網絡圖片
擺脫了大城市的焦慮與疲于奔命,鶴崗更像是世外桃源,而李海就是出世的“隱居者”。鶴崗的慢節奏,讓李海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每隔兩天,李海都會前往離家不遠處的人民公園,登上峰頂,俯瞰整個鶴崗。
后來,李海將自己的買房帖子、定居、日常生活都記錄下來,發到了“流浪吧”。原本只是想記錄日常的他,卻意外走紅了。
網絡圖片
鶴崗的復興與再沒落
人們難以想象,在房價飛漲的時代,竟然能夠有如此便宜的房子。不少人身份找到李海,希望同他取取經。
與此同時,質疑與偏見也隨之而來。一些人認為,鶴崗地處偏僻,在這里買房子,給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
而李海從南到北,跨越了半個中國,只是為了在荒郊野嶺生存,得不償失。
資料圖
面對質疑、偏見,甚至是誤解,李海都一笑置之。外界紛紛擾擾,原本就與他毫無干系。
“我發帖子只是想告訴大家,鶴崗的房子很便宜,如果實在沒錢,可以考慮過來安家”,李海如是說。
然而,面對詢問鶴崗消息的其他“流浪者”,李海表現得十分熱情。李海故事爆紅后,一些存款不多的人,紛紛聚集起來,組成了看房團。
他們拿著平均4萬元的收入,也想在鶴崗,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
李海
最初,李海親力親為,帶著“流浪吧”的朋友們看房。然而隨著購買者數量暴增,李海無暇兼顧,便將他們引薦給自己的房產中介梁云鵬。
隨著鶴崗熱的出現,梁云鵬也明確感受到,找自己買房子的人越來越多。“找我買房的都是外地人”,他如是說道。
就這樣,梁云鵬所在的中介公司,從原來的4個人,擴展到十幾個人的規模。在此之前,由于城市活力不足,無人愿意買房,房產中介這一行業,在鶴崗無人問津。
然而買房熱到來后,鶴崗的大街小巷,開起了大大小小的房屋中介公司。
鶴崗當地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李海等人的到來,給鶴崗帶來了極大的活力,也幫助鶴崗人,消滅了大量的房屋庫存。
2019年,在李海的引導下,在拉薩工作多年的許康,也來到了鶴崗。
盡管已經工作多年,許康的積蓄卻并不多,只有4萬元左右。
他看到的第一套房子,總面積40平米,光線充足,總價格3萬。15分鐘后,許康就已經做出了決定:“就這一套了”。
那一刻,許康的心中,同樣感慨萬千。他在社交平臺上寫道:“房是中國人的命,也是中國人的宿命。當我看到了鶴崗便宜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將在這片土地上有房了?!?/strong>
徐康在鶴崗買的房子
事實上,身為湖北人的許康,原本擁有留在老家的機會。然而月工資6000元的許康,并不愿意回到競爭力大的湖北,不愿同他人攀比,也無法接受冷嘲熱諷。
獨自一人在鶴崗居住,便是許康向往的生活。只是不久后,來到鶴崗的年輕人,逐漸遇到了問題。
由于李海的房子在頂層,每當鶴崗下雨,房子都會漏水。盡管物業已經前后兩次做了防水措施,但他們的工作大多浮于表面,因此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
“都裝樣子,只在上面鋪一層,下層都沒有做好”,李海如是說。由于緯度較高,鶴崗溫度低,每到冬天,小區內的水管就會凍裂。
徐康稱不后悔
李海說:“家里隔三差五就會停水”,這給他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與此同時,因為地處偏遠,李海家里的水質也不好,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專門買了兩個過濾器,每隔幾天,就需要清洗一次。
追隨李海而來的許康,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為了買下鶴崗的房子,許康背上了貸款。然而疫情發生以來,許康失業,已經無力支付貸款。
許康最缺錢時,二三十個咨詢者中,一名買家先轉了一萬房款給他,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
感動之余,許康主動將價格降至2萬,并在收到剩余房款后將房產證快遞給買家。
資料圖
許康坦言,自己的生活,全然與想象中不同。同李海的安于現狀不同,許康更傾向于刺激、一夜暴富的生活。
他說道:“人生就在于折騰,反正就這么一輩子,按部就班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strong>
在鶴崗買房的小葉,也面臨著同樣的境況。原本是北漂一族的她,被鶴崗的房價吸引,便辭去了工作。
她與男朋友來到鶴崗,花費4萬元,買下了90平米的房子。然而不久后,小葉就發現,鶴崗的生活,與她的想象大相徑庭。
資料圖
小葉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只能在服裝店擔任導購,每個月只有1800元的收入。鶴崗冬天寒冷,暖氣費是巨額的開支。
然而小葉如此低的收入,最困難的時候,根本無法支付暖氣費,冰天雪地,她被凍得瑟瑟發抖。那一刻,小葉突然為自己的沖動后悔。深思熟慮后,她決定離開鶴崗,返回北京。
不可否認的是,鶴崗的生活雖然與世無爭,也確實讓居住在這里的年輕人,與現代脫節。這里的所有活動,幾乎與時尚、潮流無關。
資料圖
一些年輕人開始抱怨,鶴崗連純正的咖啡都喝不到。就這樣,越來越多心懷夢想,來到鶴崗的年輕人,紛紛打道回府。原本被炒熱的房屋中介,也再一次陷入了低迷。
如今,曾經的“鶴崗熱”漸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鶴崗新一輪的沉寂。
參考資料
[1]《觀象臺》,2021年12月17日,《來鶴崗買房的外地人開始撤離:房子好買工作難找,交不起暖氣費,離開時無人送別》
[2]《新京報》,2020年1月26日,《故鄉里的中國》
[3]《中國經濟網》,2020年1月16日,《黑龍江鶴崗魔幻樓市背后:漂泊者和資源枯竭型城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