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根據《中國新聞周刊》的報道,今年3月以來,中國的外貿訂單正在向墨西哥、東南亞以及印度等地區轉移。尤其是東南亞,出口貿易迎來爆炸式增長,如印尼出口同比增長40%,越南同比增長30%,馬來西亞、泰國以及菲律賓等,同比出口增長率均超過20%。
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是運輸成本的上升,文中舉例稱:中國產品一貫以物美價廉著稱,“美國認證的電源線,當地賣6美元,在中國1.5美元就能買到?!钡F在一些優勢已經被基本抹平。首當其沖的是海運價格上漲。以往一條貨柜運到美國的運費是兩三千美元,如今漲到2萬多美元。由于基本采用FOB(客戶支付運費)模式,這導致客戶下單意愿變淡。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效率問題,一般而言,貿易商采購都傾向于選擇地緣便利的商家。而中國很多產品的競爭對手主要來自于越南、墨西哥、印度等地,其中來自墨西哥的影響尤為突出。由于國內生產因疫情被打亂,導致物流不暢,現在中國產品運到美國需要比以往更多的時間,而墨西哥通過美墨公路,運到美國只要一天,這導致很多墨西哥產品即便比中國要貴10-20%,也依然具有時效的優勢,導致大量訂單的轉移。
而隨著一系列情況的出現,許多外資企業對國內開始失去信心,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就表示:中國的不可預測性,正促使歐盟企業圈對中國的投資按下暫停鍵。其引用了5月份對1800個商會成員進行的調查,有三分之二的會員正在考慮將目前或計劃的投資轉移出中國。77%的會員則表示中國作為未來投資地點吸引力已下降。
此種悲觀情緒,也正在感染美國的企業圈。中國美國商會主席哈特表示,外企高層面臨的中國旅行難題,包括航班取消、簽證復雜以及入境后長時間隔離等,將導致從現在起兩到四年的投資出現大幅下滑。
于此同時,國內現有產能的轉移趨勢也開始不斷加劇,這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就是蘋果的動作。最近,就有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已告知其部分合同制造商,希望在中國以外地區增加產量。而替代中國的候選名單,除了越南還有印度。
其實,早在今年4月,蘋果就已經宣布,要開始在鴻海印度欽奈工廠生產最新的iPhone13系列。根據這一生產計劃,蘋果所有暢銷機型都將通過鴻海和緯創在印度生產。
那么蘋果產業鏈轉移,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
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蘋果產業鏈到底是怎樣構成的。作為一家市值高達2萬多億美元的全球化科技公司,蘋果的成功,就在于把握住了最重要的兩頭,那就是研發設計和品牌運作,而將中間附加值低的生產制造全部外包。也就是美國負責研發設計,日、韓國承擔關鍵零部件的生產,中國臺灣的供應商負責一部分零部件,最后,大部分產品進入深圳、鄭州富士康工廠,完成最后的組裝環節。
這樣一來,蘋果既能保證核心科技掌握在自己手里,又能嚴選供應商,進行統一管理,最大化的利用全球資源,降低成本。那么,上面講的蘋果希望代工廠提高印度、越南等地產能,實際是指組裝環節,這個環節主要由5家臺系廠商主導,目前的組裝代工地主要集中在中國。
根據TechNode對蘋果供應商名單的統計顯示,江蘇省、廣東和上海三地,占蘋果全球工廠總數的三分之一和中國的蘋果供應商的61%。但是受到疫情干擾,這三地的蘋果工廠不得不停擺,很大程度上拉低了出貨速度。加上中美科技脫鉤等因素影響,蘋果也開始尋求供應鏈多元化,對供應商提出全球布局的要求。
以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為例,他們主要依賴蘋果的訂單,因此這個大客戶提出的要求,必然會盡力配合。在多重因素推動之下,富士康在產業轉移之潮中率先起航,印度和越南就是其產能轉移的首選之地。
而全球第二大iPhone代工廠商和碩,已于4月13日前后暫停了上海和昆山兩家工廠的生產活動,原本這兩家工廠的產能占到了iPhone全球產能的20-30%。
目前,鴻海與和碩兩家代工廠,均有在印度和越南有布局。
如果說越南的崛起還受制于國內市場小等因素制約,那么和中國一樣擁有眾多人口的印度,則獲得蘋果代工廠的青睞。據Technode數據,在蘋果供應鏈所有工廠中,中國工廠數量最多,排名第一。其供應鏈工廠有297座,占比為48%,接近一半。排名第二的是日本,共有95家,占比15.37%,第三名是美國,有54家,占比8.74%,韓國排第四,有31家,占比5.02%,越南第五,有23家,占比3.72%,而印度目前為9家,增長速度較慢。
從數據上看,印度的數量沒有排進前十,比越南的還少,但是印度工廠的重要性,卻比越南要高得多。這主要就是因為印度承擔起了蘋果更核心的產品線,越南主要生產AirPods耳機和少量iPad,印度自2017年生產iPhone SE后,目前已開始生產iPhone13。
截至2021年,中國在全球的手機產量仍然占比超過6成,但是對比五年前數據,中國的手機生產量已下降了6.9%,而印度的手機生產量恰好上升了6.8%。也就是說,印度制造已成為中國制造最強有力的競爭者。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被搶走的都是低端產業,并不重要。中國要的是高附加值的產業?!?/p>
話是說的沒錯,可是,產業升級說了那么久,究竟有沒有真正到來呢?與此同時正在不斷創造財富的所謂“低端產業”卻在加速外移。
我們知道,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有過高速發展時期,但是發展到一定程度試圖擠入發達國家行列的時候,就好像中了魔咒一樣停滯不前,無論如何努力都敲不開發達國家的大門。
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上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所謂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其實關鍵點就在于產業升級,把低端產業升級成利潤更高的中高端產業,才能提供足夠的工資,才能把勞動力吸引到產業里來,通過產業創造財富。許多國家之所以在這個地方跌倒,就是低端企業付不起工資只能逃離,此時又沒有中高端產業接續上來,所以經濟就沒法再往前發展,陷入停滯。
而這種趨勢,在國內最近幾年是越發的明顯。并且,中國的產業升級還有一個很大的阻礙,那就是人口老齡化。之前一直認為中國人口拐點可能會在2025年出現,現在來看這個時間點很可能會在明年,勞動力的逐漸減少導致很多行業的用工荒會更加嚴重。
即便現在中國沒有疫情,一切正常如初,怕是產業升級依舊跑不贏人口老齡化,產業還沒能升級成功,人口紅利就已經結束,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這讓行業無力再繼續投入進行產業升級。
從宏觀上看,中美新一輪脫鉤已經來臨。
比如拜登在23日正式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美國、韓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文萊13個國家成為初始成員。
印太經濟框架,由覆蓋不同議題的多個模塊組成,簽署過時無需加入所有模塊,但必須同意所加入模塊的所有條件。而實際上,這一框架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個:獨立于中國的關鍵供應鏈體系。如果按照印太經濟框架的邏輯,那么未來中國在經濟安全環境方面將面臨嚴峻挑戰。
其實,不論是蘋果產業鏈轉移,還是印太經濟框架,最終都會影響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降低世界對中國的產業鏈依賴。于中國而言,周邊國家在加速崛起,意味著國內低端產業不斷流失,從衣服鞋帽再到手機代工等。這自然需要積極應對,畢竟產業升級依舊還在路上。
所以,對內首先就是要盡量減少疫情防控對經濟的影響,修復受損的經濟,同時減免稅費、進行補貼、降低利息等,讓企業和個人都能有機會緩一口氣;其次,想辦法刺激經濟,出口、消費、投資三駕馬車,重點要刺激消費和投資。對外而言,則是要保持一定的智慧和氣度,穩住自己的基本盤。
既然國內的產業升級仍需時日,那么就以空間換時間,為中國的產業增加更多的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