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本土的造車新勢力里面,蔚來一直是那個備受爭議的車企。
這個霸榜40萬元以上純電動車市場的中國高端豪華品牌標桿,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是蔚來車主可以享有的一鍵加電、三分鐘換電等尊貴服務,也不是堪稱電動車圈春晚的NIO Day上那些組band的蔚來車主的洋洋得意,吃不到葡萄只能吃瓜的群眾,最喜歡調侃的便是計算蔚來賣一臺車到底虧了多少錢。
當“賣一臺車虧十萬,買一臺蔚來凈賺十萬”的調侃剛開始流傳,蔚來就已經把這個單車虧損金額提到了更高的門檻。
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蔚來虧損達到創紀錄的41.1億元,單車虧損擴大至13萬元。
更加觸目驚心的是累計虧損,據統計,蔚來成立以來累計虧損金額已經超過450億元,成為“新勢力虧損王”。
在人們的印象里,蔚來行事高調,花錢大手大腳,跟摳門的理想汽車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反照。
似乎這家唯一站穩了中國高端純電市場的豪華品牌,并沒有拿盈利當成目標。但是,如果回歸技術的視角,看一看蔚來自研的布局,就能知道,對掙錢這件事,蔚來是認真的。
李斌在2022 NIO Day上發布了蔚來EC7和全新ES8,這兩臺智能電動SUV帶給我最大震撼的不是它那優雅的氣質、絕美的外型和逆天的工業設計,而是車上搭載了蔚來自研的座椅平臺。
如果說蔚來造電池是情非得已,研發自動駕駛芯片透露著掌控下半場競爭主動權的野心,以底盤控制器ICC為抓手是為了搶奪底盤話語權、底盤調校主動權,那么,這個絕大多數廠商都不會伸手的座椅平臺,蔚來都想要抓在自己手里,背后所彰顯的也許是蔚來內心深處對盈利的強烈渴望。
在2022年第三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在蔚來自研的座椅平臺正式亮相之前,李斌以座椅為例說明了蔚來汽車控制產品成本的手段:蔚來目前想按平臺去做座椅定點,而不是按照單個車型定點,因為這樣會大大降低成本。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蔚來親自研發座椅平臺的本意是降成本。在自研降成本這條道路上,蔚來不僅走得堅決無比,覆蓋面之廣,也讓除了比亞迪之外的所有本土車企都望之莫及。
在中國本土電動車企里,比亞迪是公認的全產業鏈自研標桿。
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比亞迪的研發投入為106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比亞迪研發投入達到108.7億元,折合下來,單季度的研發支出可達36億。
相比之下,銷量差了一個數量級的蔚來單季度研發投入30億,真的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了。
蔚來研發投入這么大,主要是因為它選擇了全面出擊。
按照電動車圈的話術,蔚來在自動駕駛算法上選擇了小鵬汽車式的全棧自研,在動力系統、智能座艙、自動駕駛上選擇了零跑汽車式的全域自研。
在電池、芯片的研發上又選擇了比亞迪式的全產業鏈自研,400人的電芯團隊、500人的自動駕駛芯片開發團隊,都彰顯了蔚來要在硬件底層上扎到根的決心。
蔚來一方面可以通過自研建立產品的差異化體驗,支撐品牌溢價,更加重要的,通過效法比亞迪的垂直整合,可以積少成多地實現產品降本。
在2022Q3的財報會上,李斌提到減少MCU種類并自研MCU的可能,提到自研電池以降低對電池廠商的依賴和價格波動,提到結合蔚來的NAD算法定制自動駕駛芯片、提高產品毛利率的路徑,提到自研激光雷達內部芯片解決激光雷達成本的目標,所有表態的字里行間,都隱藏著兩個字眼:掙錢!
蔚來的全棧自研,處處都透露著這家頂著“新勢力虧損王”名號的本土豪華高端電動車企通過自研降本實現盈利的渴望。當然,盈利的前提是在營收和銷量上擠進第一方陣,這同樣離不開研發的支持。
2022年11月25日,在蔚來八周年內部講話里,李斌解釋了巨額研發投入的底層邏輯:2024、2025年是決賽階段,現在蔚來每季度投入30億元做研發,最大的成本不是錢,而是機會成本,如果那時你掉隊了,到了第二方陣,要再趕上第一方陣,可能性基本沒有。
看,先以巨額研發擠進第一方陣,再利用規模效應實現盈利,這才是真正的長期主義!
延伸閱讀
蔚來李斌:干翻特斯拉,只是時間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