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汽車組
作者|李文博
編輯|周到
頭圖|《九品芝麻官》
“完全不理解,怎么現在還有人買油車?”
當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在2021 NIO Day后說出這句話時,引來了鋪天蓋地的詰責。人們“批評”斌哥看起來每天在APP里發紅包,跟用戶打成一片,實際上很早就何不食肉糜,脫離群眾,完全無視了中國廣大普通消費者的經濟條件和用車環境。
內向的斌哥不語,默默承擔了這些“罵聲”,這不是因為他軟弱,而是因為他早已看穿一切。
不到一年,中國汽車市場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翻天覆地的銷量變化,就是有力鐵證。
根據乘聯會的統計,2022年中國乘用車累計零售2,054.3萬臺。其中,常規燃油車(純燃油車)銷量1486.8萬臺,同比下降13%,這個數字在過去三年分別是1,716萬臺(2021年)、1,818萬臺(2020年)和1,968萬臺(2019年)。新能源車零售567.4萬臺,同比增長90.0%,全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為27.6%。
另一個數據來源中汽協的統計中,結果同樣驚人。2021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688.7萬臺,其中純電車536.5萬臺,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151.8萬臺,燃料電池汽車0.3萬臺,市場占有率25.6%,提前三年,在疫情反彈、芯片短缺、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下,實現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提出的“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20%左右”的目標。
要知道,在2021年的時候,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只有14.8%。短短一年,這個滲透率,提升了10%。
新能源車對市場的推土機式平趟,一點減速的意思都沒有。
今年前兩個月,據中汽協數據,乘用車整體銷量為312.1萬臺,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銷量93.3萬臺,市場占有率25.7%,滲透率26.6%,這意味著過去兩個月每賣出四臺新車,就有一臺是新能源車,要么是純電動,要么是插電式混動。在三個明星品牌——特斯拉、比亞迪和五菱的引領下,今年中國新能源車的整體銷量將有望突破800萬臺,滲透率超過40%。
去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廠商零售銷量排名的TOP15企業分別是:比亞迪(市場份額為31.7%)、上汽通用五菱(7.8%)、特斯拉中國(7.8%)、吉利汽車(5.4%)、廣汽埃安(4.8%)、奇瑞汽車(3.9%)、長安汽車(3.7%)、哪吒汽車(2.6%)、理想汽車(2.3%)、長城汽車(2.2%)、蔚來汽車(2.2%)、小鵬汽車(2.1%)、零跑汽車(2%)、一汽大眾(1.8%)、上汽大眾(1.6%)。
細心的你一定發現了,油車時代躺著就能賺大錢的合資品牌,除了德國大眾還在勉力支撐,其它的諸如豐田、本田、日產、別克、福特、馬自達等,在面對中國品牌新能源車的騎臉輸出時,別說還手,連最基本的招架之力都沒有,可謂二十年內功,一夜就破防。
2022年,合資品牌與中國品牌在主線戰場,即30萬以下價格區間內的正面對抗已經結束。2023年,合資品牌要做的是在牲口都不如的外部環境中,盡智竭力地活下去。中國品牌一邊打掃戰場,一邊準備內戰。
按照當下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競爭強度和淘汰速率,十年后還能留在中國市場,正常運營的合資品牌,數量不超過一只手。
為什么?因為30萬以下,中國人確實不把合資品牌純油車,當成首選項了。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初見這個判斷,你肯定會發出質疑:“怪不得塞車”的馬自達的確是銷聲匿跡,但“馬路三大媽”軒逸、卡羅拉和雷凌在全國各個城市街面上的可見度,也沒比過去低多少。更何況,還有“比較高級”的朗逸、寶來,常年游蕩在火車站、地鐵站附近趴活。
我們用2022年,中國市場轎車和SUV的上險量——這個相對貼合現實的數據——來解答。
首先看轎車。在轎車上險量前十名中,緊湊車型占據六席。從級別份額上看,轎車依然占比最大,達到25.1%,相比2021年的26.4%,出現了一定萎縮。值得注意的是,緊湊型轎車的市場份額過去四年一直處于下行通道,從31.7%(2019年)到28.9%(2020年),再到26.4%(2021年),這是合資品牌在中國的核心銷售基盤。
數據來源:汽車之家
緊湊賣不狠,地位就不穩。
這些合資品牌緊湊轎車讓渡出的份額,一方面被比亞迪秦和海豚吞進肚里,比亞迪秦以環比翻倍,全年33.1萬臺的成績,位列2022年轎車銷量排名第四;另一方面流向了微型轎車和中大型轎車。微型轎車的份額從2019年的不到1%,迅速增長到2022年的5%,中型轎車的份額從2019年的10.6%,增長到2022年的12.1%。
數據來源:汽車之家(除SUV、MPV后的整體市場份額)
微型轎車在合資品牌2019年徹底放棄后,成為了五菱宏光MINIEV這臺純電小車表演的舞臺,40.98萬臺的上險量讓合資品牌既眼紅又無奈。中型轎車,除了凱美瑞、雅閣外,天籟、帕薩特、邁騰等中國人眼熟的車型一概落榜,原因很簡單,比亞迪漢在“性價比”層面對合資品牌實施了降維打擊。
通過上險量,我們不難發現,10萬以下轎車市場,中國品牌純電車型一騎絕塵;10萬到25萬轎車市場,比亞迪依靠“油電同價”戰略,干掉了競爭力一般的合資品牌車型,只剩下幾塊公認難啃的硬骨頭;25萬轎車市場,合資品牌僅有兩臺日系車碩果僅存,在豪華品牌入門車型價格下探的情況下,該細分市場的生存空間進一步擠壓。
一個比亞迪漢就能讓合資品牌中級車瑟瑟發抖,節節敗退,如果中國品牌全軍出擊呢?
以前,花25萬能買到的,無非就是凱美瑞、雅閣、邁騰這些合資品牌的老古董。合資品牌用橫置發動機、鐵皮車身隨便攢一攢,就要掏空一個中國人辛勤工作兩年產生的剩余價值,這是拿咱這兒當全球慈善總會了。
但如今,這個預算可以讓你挑花眼:要面子,選豪華品牌的寶馬i3、特斯拉 Model 3;要性價比,選中國品牌的比亞迪漢、小鵬P7i、飛凡F7、零跑C01、哪吒S等,哪一臺不比眼里只有暴利的合資品牌強?
中國人確實對轎車不怎么感冒,但不代表中國人不會挑轎車:2022年,中國品牌轎車的市場份額拉升到了18.7%,合資品牌轎車的市場份額被壓縮至23.2%,中國品牌轎車完成對合資品牌轎車的超越,指日可待。
與“革命尚未成功”的中國品牌轎車不同,中國品牌SUV很早就實現了對合資品牌SUV的鯨吞。2019年時,中國品牌SUV就占據了21.5%的市場份額,到2022年,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22.3%,遠超合資品牌的14.7%。
數據來源:汽車之家(除轎車、MPV后的整體市場份額)
具體來看,緊湊型(24%)是2022年中國SUV市場的絕對銷量主力,依靠這一級距的統治級表現,中國品牌將合資品牌打得找不著北。
數據來源:汽車之家
在特斯拉Model Y之后,比亞迪宋PLUS新能源以27.38萬臺的上險量,干掉了東風本田CR-V、一汽豐田榮放這兩臺傳統強勢合資SUV。同時,比亞迪在兩臺日系車身后埋伏了元PLUS,在大眾途觀身后埋伏了唐,隨時啟動“背刺”計劃。今年前兩個月,比亞迪宋在銷量上超越了特斯拉Model Y,登上王座;元PLUS干掉本田CR-V,唐干掉大眾途觀。在排名前十的SUV中,中國品牌車型占據六席,豪華品牌占據三席,合資品牌只剩下本田CR-V了。
在當下的中國汽車市場,合資品牌僅存的用戶吸引力和號召力,也就剩MPV了。不過,這種情況也不會持續太久:2022年,別克GL8、豐田塞那、本田奧德賽一息尚存。今年前2個月,騰勢D9已經賣得比豐田塞那多,傳祺M8和別克GL8的銷量差距,也越拉越近。
在最近瘋狂降價的車企中,合資品牌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緊迫和急躁,無論是參與車型還是降價幅度,都遠超微微降價以表心意的中國品牌,一種末日氣氛籠罩在合資品牌頭上。
圖片來源:廣汽本田經銷商
從2020年開始,已經先后有長安雷諾,長安DS,長安鈴木,一汽馬自達,廣汽菲克Jeep,廣汽謳歌等合資汽車公司結束了中國業務,最近因降價套路多而爆紅的東風雪鐵龍有很大可能在庫存清完后,連夜關門跑路。
對此,奧緯咨詢董事合伙人張君毅認為,合資品牌在電動車推進上落后于國內自主品牌,導致其價格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弱。在快速反應市場異動方面,合資品牌相對落后。今后在30萬以下的車型里,自主品牌的地位會越來越高。
去年,根據乘聯會的統計,比亞迪超過一汽-大眾,成為中國市場最暢銷的乘用車品牌。這是中國品牌從1984年首家合資車企北京吉普成立以來,首次戰勝合資品牌。并且,從2022年9月開始,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持續突破50%,壓合資品牌一頭。
打退這股合資品牌精銳部隊,中國品牌花了整整38年。
下一戰:30萬
在30萬以下市場,中國品牌依靠驅動能源形式的變化,無論是輿論還是銷量,都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我們有資格痛飲一杯慶功酒。但30萬以上的高端市場,豪華品牌沒有被摧枯拉朽地中國品牌連根拔起,只是穩定的根基出現了小小松動。在這片戰場,中國品牌一探頭,就挨打,而且是毒打。
2022年,豪華轎車市場,銷量前六名被寶馬、奔馳、奧迪瓜分,第七名是沃爾沃S90。蔚來ET7以2.3萬臺的銷量排名第八,但體量只有排名第一寶馬5系(17.1萬臺)的七分之一,即便早已被中國消費者開除出豪華品牌隊伍的奧迪A4,也以壓倒性優勢,輕松戰勝蔚來ET5。
數據來源:乘聯會
今年前兩個月,蔚來ET7跌出前十,ET5升至第六,成為豪華轎車市場的獨苗。
但你想想,除了蔚來之外,還有多少中國品牌造出來的轎車,是自我標榜越級豪華,拳打寶馬5系、腳踢奔馳E的?銷量一攤到眼前,全露餡了。
在豪華SUV市場,中國品牌就更慘,2022年只有理想ONE一款車型進入前十,排名第五,與BBA主流車型14萬的銷量相比,差距肉眼可見。
數據來源:乘聯會
今年前兩個月,理想L9直逼寶馬X5,L8緊追奧迪Q5L,扛起了中國品牌高端化的大旗。
但同樣還是前面那個問題,除了理想,還有多少中國品牌推出的SUV,是主打一個“碾壓傳統豪華,顛覆既有認知”。在新能源和無限加長前置定語的雙重護體下,還是只能在真刀真槍的戰斗后,現出“菜雞”原形。在各種PPT上將特斯拉Model Y按在地上摩擦,結果全年交付量連Model Y的零頭都不到。
所以,如今的中國汽車市場呈現出的態勢是:30萬以下,確實沒什么人考慮油車;可30萬以上,大部分人的首選還是油車。
那,中國品牌新能源車什么時候,才能在30萬以上價格區間,對德系豪華品牌,復現30萬以下,對合資品牌的碾壓式粉碎打擊呢?
答案是:五年后的某一個月。
原因有三:首先,中國汽車消費人口的年齡特征正在發生重大變革,據汽車之家對真實車主的統計,2017年至2022年期間,31-40歲的購車人群占比連年下滑,21-30歲的購車人群在短短五年間增長了11%。購車人群的用戶結構重心不斷向30歲以下的年輕人群轉移,現在的年輕人在購買第一臺車時,更愿意選擇中國品牌,十年后,當他們來到功成名就的35歲,準備增購、換購時,同樣也會更青睞中國品牌。
其次,女性用戶比例不斷增加。眾所周知,如今女性群體的社會地位、話語權和對消費市場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且女性擁有50-200萬可投資產的比例從2017年的25.9%上升至2021年的33.4%。更獨立、更有錢、更理智的中國女性用戶,已經紛紛跳出“品牌溢價牢籠”,她們更愿意選擇“一臺我喜歡的中國車”,而不是“刻板印象里的外國好車”。
最后,中華民族自信空前強烈。無論是產品技術的創新,還是服務體系,用戶體驗上的迭代。中國品牌都遠比合資品牌步子邁得大。燃油車時代由合資品牌搭建的評價體系,在新能源車時代徹底失效,智能化超越品牌,成為產生新溢價的核心競爭力。
2023年,是中國汽車市場淘汰賽啟動的一年,是中國品牌全方位戰勝傳統合資品牌的一年,也是極少數中國品牌完成對德系豪華品牌超越的一年。
合資品牌近段時間針對燃油車的“回光返照式”降價,讓筆者感覺到合資品牌在中國,很快就要成為“時代的眼淚”了。
10萬以下,過去瞧不太上,現在高攀不起;10萬到25萬,SUV退路已斷,轎車老家被偷;25萬以上,都不用中國品牌動手,下探的豪華品牌會被格殺勿論,寸草不留。
合資品牌如今的境地是:中國市場這么大,沒有一處是我家。
這其實一點也不怪中國人不念舊情。畢竟,躺賺了快40年的合資品牌向來只把龐大的中國市場看成提款機和快活林,只求大量攫取利潤,絕不分享核心科技。既然從沒把中國市場當成過家,現在被忍讓多年的主人掃地出門,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