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我國著名的“水生生物博物館”,也是數百種魚賴以生存的天堂。長江禁漁進入第三年,禁漁成果逐漸顯現。湖北網友在長江邊發現了令人欣喜的一幕:隨著天氣回暖,江水上漲,江邊淺灘的水草剛好處于半淹沒狀態,成群的鯉魚在追逐中進入草灘產卵,場面十分熱鬧。
鯉魚產出的卵屬于黏性卵,需要粘附在草葉上孵化。因此在每年三四月份,懷卵的雌性鯉魚特別喜歡出沒在水草茂盛的水域。習性相近的鯽魚更是如此,每年2~8月份只要水溫合適,鯽魚都能自然繁殖。懷卵鯉魚在湖北江邊成群出現,這說明長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產卵場的功能得到了維持。
現場網友的做法也值得點贊,看到一些有擱淺風險的鯉魚扎堆后,網友主動將魚群往深水區域驅趕,可見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也在逐漸提高。
長江禁漁效果:野生魚群頻現,懷卵鯉魚越來越常見
每年3~5月是長江魚群集中繁殖的時期,隨著春汛的到來,長江的漁業資源可謂達到了“年內高峰”。特別是在禁漁之后,野生魚群出現的消息不斷涌現,和禁漁之前的“資源枯竭”、“無魚可捕”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四川宜賓的三江新區,當地網友用無人機監測到了一群在江畔追逐嬉戲的鯉魚群,水底的卵石、水草清晰可見。只見畫面中有五六條3~4斤重的雄鯉在追逐一條雌魚,時而靜默休息,時而快速擺尾,這種現象就是“擺籽/甩籽”,為繁殖產卵的典型信號。
安徽蕪湖的十里江灣也出現了大量魚群,以鯉魚、鳊魚居多,繁殖場面蔚為壯觀。十里江灣是長江邊上的一個“生態寶地”,沿江建設有全長10.4km的生態景觀帶,水草茂密,餌料豐富,水溫適宜,不僅為魚類的繁殖提供了絕佳條件,還有利于魚卵的孵化和幼魚的營養補給。
在安徽池州,連接升金湖和長江干流的黃湓閘也成了魚群遷徙的重點水域,這里的魚群黑壓壓一片,擠滿了兩三百米長的河道。體型較大的鰱鳙肉眼可見,不少鳊魚、鯉魚乃至鳡魚混入其中,幾乎要把水面染黑!
類似的現象不勝枚舉,相信今年的長江也會出現同樣熱鬧,或者規模更甚以往的繁殖場面。有細心的網友發現:在近年來出現的魚群中,繁殖期的鯉魚尤其常見,出現頻率明顯高于其他魚類,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懷卵的鯉魚之所以常見,是因為鯉魚對繁殖條件的要求并不太高,一是水溫適宜,日均水溫在18~25℃之間即可,二是產卵場環境適宜,基本上只要有水草就能繁殖。此外,鯉魚還有靠岸繁殖的習性,江湖淺灘的產卵場幾乎隨處可見,被人們目擊的幾率自然也就更高。
同樣都棲息在長江,為何懷卵的草魚卻很罕見?
相比于懷卵的鯉魚,帶籽的草魚反倒是非常少見。草魚是我國的四大家魚之一,但我們在池塘、水庫中看到的草魚大多都是人為放養的苗種,野生的草魚相對較少,懷孕的野生草魚就更加罕見了。
草魚又叫草棒、草鯇、白鯇,在野外環境中以水草、浮萍等植物為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純草食性魚類。野生草魚生活在水體的中下層,性情活潑,成年后有聚群往返于江河和湖泊的習性。每年4~6月是草魚的繁殖期,成年雌性草魚的懷卵量高達30~138萬粒,按最少的30萬粒計算,產卵量也相當可觀了。
但相比于鯉魚,草魚對繁殖條件的要求更加苛刻,繁殖行為更加隱蔽,生理發育上也比較晚熟,具體而言就是:
1,草魚的繁殖條件是水溫合適,產卵場環境適宜。草魚對繁殖水溫的最低要求是18℃以上,這一點和鯉魚相似,但產卵的地點并不是在水流近乎靜止的草灘中,而是在開闊的江河中。
2,草魚沒有靠岸繁殖的習性,野外洄游現象不明顯。等到水溫合適,性腺發育成熟的草魚便從湖泊中聚集,洄游到長江中逆水而上,最遠可抵達宜昌江段。繁殖結束后,魚群陸續回到餌料豐盛的湖泊中索餌,也有一批親魚會停留在江中覓食??梢哉f,草魚的洄游避開了人類活動最頻繁的淺水區域,難以被人們發現。
3,最苛刻的要求:持續的水流刺激。上個世紀,我國科學家對草魚的繁殖行為進行了跟蹤調研,直到80~90年代仍有科學家對未竟課題進行研究。他們發現,水流的加速度是決定草魚是否產卵以及產卵時間長短的重要條件。在宜昌以下的長江干流,草魚的產卵現象和江水的上漲現象相互呼應,當漲水幅度為1.5~3.5m時,草魚在起漲0.5~2天后便開始集中產卵,而且漲水的幅度越大,產卵規模也就越大。在漲水過程中,流水不斷刺激草魚的性腺,最終促使雌魚排出卵子。
4,相比于鯉魚,草魚的性成熟時間更晚。鯉魚一般在2冬齡就能性成熟,在光照充足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鯉魚最小1冬齡就能成熟。而草魚一般需要4年才能發育成熟,最快也需要3年,對應的體重一般為4~5kg。在同樣的時間內,成年草魚在群體中所占的比例不及鯉魚高,繁殖資源來之不易。
5,鯉魚是分批產卵,草魚則是一次性產卵。和鯉魚不同,草魚在一年中只繁殖一次。根據科研人員的觀察,5月份魚卵全部排空的雌性草魚,其卵巢組織在6~9月份仍處于第II期,不可能在當年的夏季或秋季迅速完成從第II~IV期的二次發育進程。也就是說,草魚的卵巢在一年內只出現一次成熟高峰,無法分批排卵。
草魚的繁殖:困擾科學家的生態難題
由此可見,草魚自然繁殖的地點不會選擇在靜水或緩水的淺灘處,即便水草豐富,環境適宜,草魚也絕無排卵的可能,因為草魚產出的卵子為漂流性卵,魚卵遇水膨脹,在緩水或靜水中直接沉底,無法漂流孵化。
在20世紀50年代,草魚的自然繁殖曾是困擾科學家的難題。當時,長江還是我國淡水魚的主要產地,產量占全國的60%,人們從長江中采捕野生的草魚苗投放到池塘中飼養,同塘放養的鯉魚、鯽魚都能自然繁殖,但草魚卻偏偏無法產卵,這讓魚類學家百思不得其解。
不單是草魚,就連青魚、鰱魚、鳙魚同樣也是如此,“四大家魚在池塘中無法繁殖”似乎成一個魔咒。不過,凡事總有例外。在上個世紀,福建武夷山市的漁民觀察到了池塘中草魚的自然繁殖跡象,當地漁業專家趕到后,馬上采集了21萬粒受精卵,最終還成功孵化出了15.3萬尾草魚。
經過分析,專家發現該池塘的生態條件和普通池塘很不一樣。當年4月20日,親魚停止進食后,魚塘主人便不停地往塘內沖水以改善水質,流量高達40噸/小時,水流的刺激使得池塘水體具備了理想的繁殖條件,從而激發了草魚自行產卵的可能。
這種現象為魚類學家攻克草魚的繁殖難題打開了思路。經過大量的野外調查,我國科學家總結出了“生理生態相結合”的模式,終于在50~60年代攻克了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難題。有了先輩們堅持不懈的苦心鉆研,才有了我國現在草魚575.5萬噸、鰱魚383.7萬噸、鳙魚317.7萬噸、青魚71.7萬噸的養殖成績,這也為“誰來養活中國”的驚世之問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可以說,看似不起眼的草魚繁殖行為,實則改變了整個中國淡水漁業的格局。
總結
長江禁漁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大量的野生魚群在禁漁后頻繁出現,這并非偶然現象,而是因為禁漁杜絕了人為捕撈,為魚兒創造了安全、舒適的棲息環境和繁殖場所,長江禁漁這才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春夏兩季,魚兒聚集主要是為了繁殖添丁。相比于繁殖期的鯉魚,長江中懷卵的草魚更加少見,這背后隱藏著草魚近乎苛刻的產卵要求。只要能保護好長江的水環境,不斷改善水質,野生草魚就能實現通過自然繁殖壯大種群,更驚艷的場面還在后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