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研究局稿件未經同意禁止一切媒體轉載,包括友商,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
作者|廈門大學管理學院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廈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
林伯強(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
上篇:
碳中和前沿觀點一覽!涉及綠色金融、雙碳目標、氣候變化等熱點(上)導讀:
本期“碳中和”前沿觀點摘要(下稱觀點摘要)摘錄了2022年2月“碳中和”相關政策、觀點及近期學術研究成果供學習參考。通過對國內外研究報告、學術論文、政府發言及專家學者評論等進行摘錄整理,觀點摘要發現近期焦點集中于綠色金融、行業轉型、能源電力、雙碳目標和氣候變化等方面。此外,我們還著重關注了“一帶一路”相關的低碳轉型建設情況。
四、氣候變化及氣候政策引起廣泛關注
17.中國的氣候政策將有效抑制 PM2.5濃度,進而帶來健康協同效益。Tang等2月13日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第13卷發表Air quality and health co- benefits of China’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eaking before 2030文章,利用化學遷移模型和健康風險評估來量化氣候政策對大氣中PM2.5濃度以及由于長期接觸PM2.5的死亡率的協同影響。結果表明中國實施氣候政策會降低PM2.5相關的死亡率并產生巨大的健康協同效益。
氣候政策越嚴格,它帶來的健康益處就越大。如果在2030年之前達到1.5°C目標,可以在2030年前避免約11.8萬的PM2.5歸因死亡人數,并在2050年前避免約61.4萬的PM2.5歸因死亡人數。然而,在2050年前,僅依靠氣候政策的協同效應不足以實現“美麗中國”的空氣質量目標,也難以抵消老齡化趨勢導致的PM2.5相關死亡的上升。中國仍需持續增強大氣污染防治力度,有效保護公眾健康。
18.利用土地應對氣候變化可能對全球饑餓產生“不利影響”。根據京都大學的環境工程師和氣候科學家Shinichiro Fujimori 博士等人2022年2月24日發表在Nature Food 雜志上的一項研究Land-base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measures can affect agricultural markets and food security,嚴重依賴土地利用來應對氣候變化可能會減緩全球饑餓的下降。該文章報告了三種不同類型的基于土地的氣候治理策略——植樹、種植生物能源作物和減少非二氧化碳農業排放——將如何影響未來幾十年的農產品價格。之后該文章進一步估計有多少人會因食品價格上漲而面臨饑餓風險。
該研究發現,盡管預計全球饑餓人數將繼續下降,但所有三種氣候治理策略都有可能增加全球面臨饑餓風險的人口數量,其中僅大范圍植樹政策就可能使超過4000萬人處于危險之中。另有1080萬人可能因生物能源生產增加而面臨饑餓風險。此外,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強調他們的模型“非常簡化”,但不意味著不應該在農業或土地利用部門采取氣候治理行動,研究結果只是說明在實施氣候治理策略時要更加謹慎和深思熟慮,并且更加充分地考慮到氣候變化治理方式的選擇對弱勢群體的影響。
19.中國氣象局發布2021年《中國氣候公報》。3月1日,在中國氣象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2021年《中國氣候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正式發布。這份由國家氣候中心完成的年度氣候報告,全面分析了2021年中國氣候基本概況、氣候系統監測狀況和主要氣象災害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綜合評估了氣候對各行業、環境、人體健康等方面的影響。
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豆珗蟆酚兄诠姾蜕鐣鹘缂皶r了解我國氣候狀況、重大天氣氣候事件及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認識和了解我國氣候及其變化規律,助力科學應對氣候變化,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豆珗蟆分赋?,2021年我國氣候暖濕特征明顯,澇重于旱,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強發廣發并發,氣候年景偏差。北方降水顯著偏多,河南特大暴雨災害影響嚴重,黃河流域秋汛明顯;高溫過程多,夏秋南方高溫持續時間長;區域性、階段性氣象干旱明顯,華南干旱影響較大;登陸臺風偏少,但“煙花”影響時間長、范圍廣;強對流天氣強發,極端大風頻發,局地致災重;寒潮過程多,極端低溫頻現;沙塵天氣出現早,強沙塵暴過程多。根據應急管理部的統計數據,與近十年平均值相比,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略偏少。
氣溫方面,2021年全國平均氣溫為10.5°C,較常年(1981年至2010年)偏高1.0°C,為1951年以來最高。我國發生9次區域性高溫過程,較常年偏多5次,為1961年以來最多。其中,9月17日至10月5日南方出現1961年以來最晚高溫過程,結束時間較常年偏晚36天。降水方面,2021年全國平均降水量為672.1毫米,較常年偏多6.7%。除華南降水量偏少外,東北、華北、西北、長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區降水均偏多,其中華北地區為1961年以來最多;在七大江河流域中,珠江流域降水量偏少,黃河、松花江、遼河、海河、淮河和長江流域均偏多,海河流域為1961年以來最多。
五、探索綠色“一帶一路”,促進全球低碳轉型
20.《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強調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國際合作。2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于其官網發布了《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兑庖姟分赋?,要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國際合作。
其一,促進“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鼓勵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支持“一帶一路”清潔低碳能源開發利用。推進“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務實合作,探索建立清潔低碳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合作機制。引導企業開展清潔低碳能源領域對外投資,在相關項目開展中注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推動建設能源合作最佳實踐項目。依法依規管理碳排放強度高的產品生產、流通和出口。
其二,積極推動全球能源治理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合作。建設和運營好“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和國際能源變革論壇等,力爭在全球綠色低碳轉型進程中發揮更好作用。依托中國—阿盟、中國—非盟、中國 —東盟、中國—中東歐、亞太經合組織(APEC)可持續能源中心等合作平臺,持續支持可再生能源、電力、核電、氫能等清潔低碳能源相關技術人才合作培養,開展能力建設、政策、規劃、標準對接和人才交流。提升與國際能源署(IEA)、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等國際組織的合作水平,積極參與并引導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G20)、APEC、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多邊框架下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合作。
其三,充分利用國際要素助力國內能源綠色低碳發展。落實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完善相關支持政策,吸引和引導外資投入清潔低碳能源產業領域。完善鼓勵外資融入我國清潔低碳能源產業創新體系的激勵機制,嚴格知識產權保護。加強綠色電力認證國際合作,倡議建立國際綠色電力證書體系,積極引導和參與綠色電力證書核發、計量、交易等國際標準研究制定。推動建立中歐能源技術創新合作平臺等清潔低碳能源技術創新國際合作平臺,支持跨國企業在華設立清潔低碳能源技術聯合研發中心,促進清潔低碳、脫碳無碳領域聯合攻關創新與示范應用。
21.“一帶一路”下的我國物流業高質量發展形勢。2月22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在騰訊網發表題為《我國物流業高質量發展面臨六大形勢,體現五個新變化,重點有五大推進路徑》的評論,認為我國物流業在2021年后疫情時期總體實現了穩步復蘇,現代物流體系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為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了有力支撐。
具體來看,我國2021年社會物流需求保持較快恢復,受益于疫情總體穩定和制造業較強的韌性,我國出口保持較高增速,工業生產持續增長,工業物流需求旺盛,制造業中出口相關物流以及裝備制造、高新制造業物流需求高于平均水平,成為工業物流恢復的重要動力。物流市場主體活力顯著增強,疫情下規模型龍頭企業抗風險能力顯現,市場份額有所擴大,快遞快運、冷鏈物流、航運航空物流、合同物流等細分市場集中度提升。物流資源重組整合步伐加快。龍頭企業紛紛上市,資本市場助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物流設施網絡捕集力度加大,以承載城市為戰略支點,健全國家物流樞紐網絡,重在整合存量物流設施,補齊設施短板,聯動交通基礎設施,促進樞紐互聯成網,加快編織“通道+樞紐+網絡”的物流運行體系,打造區域物流產業集聚區,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創造低物流成本的投資環境。
但與此同時,國內物流運行也面臨著嚴峻的國際挑戰?!耙粠б宦贰眹H經貿走廊承接產能轉移,有助于維護區域供應鏈穩定。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影響持續分化。我國憑借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較快恢復生產,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增強,貨物進出口總額再創歷史新高。但是國際航運運力緊張、電力能源供應不足等問題加劇了供應鏈的不確定性。隨著國外疫情態勢逐步轉變,全球供應鏈呈現區域化、本土化、多元化趨勢,部分生產需求將加快回流和轉移,這對未來一段時間適應全球供應鏈調整風險,提升現代物流韌性和靈活性提出了挑戰。同時,隨著中歐班列常態化開行,陸海新通道、中老鐵路等國際大通道陸續開辟,《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協定正式生效,帶來供應鏈區域合作機會,都對現代物流跟隨產業鏈“走出去”帶來新的機遇。
22.“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發揮了助推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綠色化的重 要作用。夏炎等于2021年6月發表在《中國科學院院刊》的文章《“一帶一路” 倡議助推沿線國家和地區綠色發展》指出,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綠色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減排作用,助推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綠色投資。從區域來看,中國在東盟地區的投資為當地減少碳排放1584萬噸,在俄羅斯、蒙古和中亞五國的投資為當地減少碳排放2107萬噸,在中東歐及南歐的投資為當地減少碳排放786萬噸。從國家來看,在俄羅斯、蒙古和中亞五國產生的碳減排效應更強。
最后作者提出政策建議如下:第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清潔能源建設,協同沿線國家和地區探索科技驅動型的可持續發展體系和低碳發展路徑。在重點行業推進低碳技術轉型,推動以能源(特別是石油資源)依賴型為主要經濟發展模式的沿線國家和地區轉型升級。
第二,建立連貫的沿線國家和地區綠色發展政策進程。在全球價值鏈的“綠色化”重構中,鼓勵沿線國家提出或更新其國家自主貢獻方案,并宣布其碳中和目標。與此同時,也應防范沿線國家和地區為實現碳中和目標而導致的能源投資政策變化對前期高耗能項目產生的風險。
第三,加強多邊綠色發展合作,重點加強與中東歐經濟體在經濟、貿易和金融方面的綠色生產網絡。加快建設中歐、中英、中法等雙邊和多邊國際綠色發展平臺,積極利用沿線國家綠色投融資合作。另外,還要借鑒發達國家發展綠色投資的先進經驗,促進綠色投資帶來的低碳技術溢出。第四,進一步優化沿線國家綠色投資主體的資本結構和債務結構,防范氣候融資風險,將發展氣候金融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
23.積極推進“一帶一路”綠色礦業資源合作。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的張彥著2021年12月在《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發表文章《碳中和背景下“一帶一路”礦業資源合作的協同增效》。作者首先說明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碳中和愿景下礦業資源領域綠色發展的指引意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理念在“一帶一路”綠色礦業資源開發與利用合作中將得到充分體現。
接著,作者從以下三個方面說明了我國“礦產資源強國”建設、“一帶一路”礦業資源合作與全球碳中和進程的復合型內在協同性: 一是“礦產資源強國”建設與“一帶一路”礦業資源合作的協同增效;二是“一帶一路”礦業資源合作與全球碳中和進程的協同增效;三是我國“礦產資源強國” 建設與推動全球碳中和進程的協同增效。作者進一步說明要系統、整體、協同地推進“一帶一路”綠色礦業資源合作。
其中,作者建議加強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加速實現碳中和及全球控溫2°C的低碳轉型為目標指導“一帶一路”礦業資源開采與利用合作;二是在“一帶一路”礦業合作中推廣綠色價值鏈管理,切實保障我國資源外交和礦產資源供應鏈的穩定;三是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布局和礦業“走出去”戰略,推廣中國綠色礦業治理實踐。作者最后提出以生態文明指導“一帶一路”礦業資源合作體現了“孔子改進”之治?!耙粠б宦贰钡V業資源合作的復合型協同增效不僅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系統、整體、協同地共同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更是通過礦業資源合作為全球能源系統轉型提供物質基礎,這正體現了超越“帕累托改進”的“孔子改進”。
六、多措并舉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
24.國家發展改革委:引導煤炭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2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锻ㄖ分赋?,煤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初級產品,電力供應和安全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綜合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引導煤炭(動力煤) 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完善煤、電價格傳導機制,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推動煤、電上下游協調高質量發展。
一是,引導煤炭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從多年市場運行情況看,近期階段秦皇島港下水煤(5500千卡)中長期交易價格每噸570~ 770元(含稅)較為合理(晉陜蒙相應煤炭出礦環節中長期交易價格合理區間見附件),煤炭生產、流通、消費能夠保持基本平穩,煤、電上下游產業能夠實現較好協同發展。適時對合理區間進行評估完善。
二是,完善煤、電價格傳導機制。引導煤、電價格主要通過中長期交易形成。煤炭中長期交易價格在合理區間內運行時,燃煤發電企業可在現行機制下通過市場化方式充分傳導燃料成本變化,鼓勵在電力中長期交易合同中合理設置上網電價與煤炭中長期交易價格掛鉤的條款,有效實現煤、電價格傳導。
三是,健全煤炭價格調控機制。首先,提升煤炭市場供需調節能力。進一步完善煤炭產供儲銷體系,保障煤炭產能合理充裕,完善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進一步增強政府可調度儲煤能力,完善儲備調節機制。其次,強化煤炭市場預期管理。健全煤炭生產流通成本調查制度和市場價格監測制度,為開展煤炭價格調控、評估完善煤炭價格合理區間提供支撐。最后,加強市場監管。嚴禁對合理區間內的煤、電價格進行不當行政干預,嚴禁違規對高耗能企業給予電價優惠。密切關注投機資本動向,加強期現貨市場聯動監管,堅決遏制資本過度投機和惡意炒作。
25.2021年全球能源電力短缺原因分析及其對我國的啟示。2月13日,單葆國在中國能源報發表《2021年全球能源電力短缺原因分析及其對我國的啟示》一文,指出2021年全球經濟總體持續恢復,能源電力消費快速回升,但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供應恢復相對緩慢。2021年下半年以來,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價格持續攀升,能源短缺從歐洲開始向全球蔓延。造成2021年下半年全球能源電力供需緊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長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突發偶然因素。
總體來看,此輪全球能源電力短缺是在能源轉型大背景下,因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導致能源電力供需失衡的結果。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能源供應和需求出現了劇烈波動,世界各國采取了各種措施應對疫情和促進經濟綠色復蘇。2021年以來,全球經濟持續復蘇,帶動能源電力需求快速增長,但能源供應不足從而導致供需失衡。
一是全球經濟總體復蘇,帶動能源需求持續恢復。二是化石能源投資持續疲軟,供給能力短期內難以恢復。三是可再生能源發電受資源間歇性影響出力不佳,傳統能源發電裝機減退對系統保供能力產生沖擊。四是歐美大肆超發貨幣,引發國際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2020年,我國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進的同時,也對能源電力安全保供帶來一些挑戰。
總結2021年以來全球能源電力短缺原因以及各國應對措施,以下幾點啟示值得參考和借鑒。一是傳統能源發電仍是保障電力可靠供應的主體。二是新能源發電快速發展是大勢所趨,但由于隨機性、間歇性較強,長時段大幅度波動給電力可靠供應帶來風險。三是極端天氣頻發是未來導致能源電力短缺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四是應對能源電力短缺需要市場與行政手段兩手并用。五是能源安全直接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立足國情實際,力求自主可控。
26.強化用戶側電價與市場機制建設。華南理工大學電力經濟與電力市場研究所的陳皓勇、胡建軍2月23日在中國能源報發表文章《用戶側可調節資源亟待喚醒:完善分時電價機制、健全分布式發電點對點交易機制》,文中指出可通過發展需求響應、虛擬電廠、主動配電網等新技術,聚合并協調需求側靈活資源參與電力系統運行,大幅提升電力系統的可靠性、靈活性和經濟性。
首先,作者指出要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通過分時段交易等機制,分時電價將向發電側延伸,許多新理論和實踐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基于分時電價機制的需求響應與邀約、實時需求響應等機制也需有機銜接。接著,作者指出要健全分布式發電點對點交易機制。其中,點對點交易機制有以下好處:一是相比以自然壟斷和規模效應為特點的傳統電力市場,點對點能源交易是“共享經濟”的一個范例,使得用戶可以共享多余的本地發電或電力靈活性,實現能源生產者和消費者經濟上的雙贏;
二是新型數字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點對點交易的可靠性?;趨^塊鏈技術的點對點可信交易將免除傳統能源交易所需的第三方中介,從而減少間接費用,并避免出現對第三方中介的信任問題。作者進一步指出要加快研究虛擬電廠新型交易機制。應根據靈活資源參與調峰、調頻、調壓、備用、阻塞消除等輔助服務和電能量交易的特點,研究包含多個聚合商的集中式、分散式、分布式模式相結合的交易模式,以及靈活資源點對點交易機制和過網費動態計算方法,保障市場效率與激勵的相容性。
最后,作者提出要推動用能權與碳交易等市場協同??蓞⒄粘跏加媚軝啻_權方法對各類用戶進行用電權初始分配,推動用戶進入電力市場或用電權、碳排放配額、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綠證等市場開展交易,并將交易結果與碳排放權配額、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的考核評估相關聯。
27.電池儲能系統在城市應用中的關鍵因素與相應技術。Kang 等2022年在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期刊上發表How to better share energy towards a carbon-neutral city? A review on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in city 一文,文中討論了電池儲能系統在城市應用中需考慮的關鍵因素與主要技術。為解決能源供需之間的不平衡,分布式能源應配備電池儲能系統。該系統可用于在超額發電期間充電,并在需求高峰時放電。由于電池儲能系統在解決電力轉移和電網平衡挑戰以及提高系統可控性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它被認為是更靈活、更穩定的電力系統最強大的解決方案之一。
根據麥肯錫的說法,電池儲能系統是“電力行業的下一個顛覆性技術”,它可以改變電力格局:電網和電力市場如何運作、客戶如何消費和生產能源,以及其在公用事業和相關組織的重要角色。這種全球趨勢以及技術發展和降價推動了電池儲能系統行業的市場增長。因此,如果沒有電池儲能系統,僅分布式能源就無法充分發揮其優勢,并且難以進入下一個能源轉型階段。盡管目前電池儲能系統的市場增長和技術價格下降,但電池儲能系統的發展仍需要克服許多技術、運營和管理方面的挑戰,以提高系統的可行性和商業化程度。許多研究提出了將電池儲能系統應用于電網系統的各種解決方案,但現有文獻分散在不同的范圍、規模和水平上。以前的研究也缺乏對電池儲能系統在城市級別中的不同應用策略的全面概述。因此,該研究旨在拓寬我們的視野并在城市層面實施“基于電池儲能系統的能源共享”的概念以實現碳中和。
這些結果表明,在碳中和城市中,應克服當前電池儲能系統應用技術和使用電池儲能系統進行能源共享的局限性。因此,該研究提出了電池儲能系統應用策略在城市智能能源共享方面的未來方向。第一,跨城市層級的雙向交互。第二,分布式發電高連通性的綜合管理。第三,開發基于電池儲能系統的能源管理系統。該研究將使學者、研究人員、從業者和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城市內的能源共享機制,并從不同層次的雙向視角,為使用電池儲能系統的先進能源基礎設施提供智能能源共享的系統指南和途徑。
28.堅決扛牢電網責任,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2月23日,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辛保安在《人民日報》上發表《堅決扛牢電網責任,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一文。文章指出:電網連接電力生產和消費,是各類能源轉換利用和優化配置的重要平臺,在推進能源革命、服務“雙碳”目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承擔著重要責任。黨中央提出“雙碳”目標后,國家電網公司第一時間貫徹落實,出臺一系列務實舉措,努力爭當能源革命的推動者、先行者、引領者。確保黨中央“雙碳”部署在公司不折不扣落地落實。
首先,在推進“雙碳”中確保電力安全可靠供應。一方面,做好電源并網服務和科學調度,統籌支持現役煤電機組 “三改聯動”和新能源、清潔能源發展。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大電網優化資源配置的平臺作用,優化電網調度和電力交易,最大限度保障電力電量平衡。同時,配合政府強化電力需求側管理,引導用戶合理錯峰避峰,保障電力供應平穩有序。其次,推動電網發展與各地區各行業減排降碳高效協同。實踐中,堅持因地制宜、因網制宜,科學做好電網規劃建設。同時,支持產業優化升級,推動引導全社會節能減排,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再次,大力推進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建設。力爭通過“十四五”“十五五”時期的努力,將國家電網跨區跨省輸電能力由目前2.4億千瓦提高到2030年的3.7億千瓦以上,全力服務好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并為各類清潔能源發展提供堅強網架支撐。
最后,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部署。充分發揮市場在優化電力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扎實做好代理購電、信息公開等工作,保障居民、農業用電需求和價格穩定;總結吸取國外電力市場化改革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持續深化“雙碳”背景下能源電力發展重大問題研究,服務國家建立健全與“雙碳”進程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
29.2030年全球儲能市場將達到1太瓦時。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2021年11月15日發布的《2021年全球儲能展望》,2021年至2030年全球新增儲能容量為345吉瓦/999吉瓦時,超過日本2020年總發電量。美國和中國是最大的兩個市場,到2030年將占全球存儲裝置的一半以上。
其他主要市場包括印度、澳大利亞、德國、英國和日本。支持性政策、氣候承諾以及對可再生能源日益增長的需求是共同的驅動因素。從地區來看,到2030年,亞太地區將引領以兆瓦為基礎的存儲建設,但美洲將以兆瓦時為基礎建設更多,因為美國的存儲工廠通常有更多小時的存儲。由于缺乏具有針對性的存儲政策和激勵措施,歐洲、中東和非洲目前落后于亞太地區和美洲。隨著可再生能源滲透率激增、更多化石燃料發電機退出以及電池供應鏈變得更加本地化,地區儲能的增長可能會加速。
彭博新能源財經的預測表明,到2030年,55%的儲能建設將用于提供能源轉換(例如,存儲太陽能或風能以供稍后釋放)??稍偕茉创钆鋬δ茼椖?,尤其是太陽能搭配儲能項目,在全球范圍內變得司空見慣??蛻舳ㄎ坏碾姵?,包括住宅、商業和工業電池,也將穩步增長。德國和日本目前是主要市場,在澳大利亞和加利福尼亞也擁有相當大的市場。
彭博新能源財經預計,到2030年,位于家庭和企業的儲能將占全球儲能裝置的四分之一左右。電力消費者使用更多太陽能自發電的愿望和對備用電源的需求是主要驅動力??焖侔l展的電池技術正在推動儲能市場。該報告發現,該行業正在采用多種鋰離子電池化學成分。2021年,磷酸鐵鋰(LFP) 將首次超過鎳錳鈷(NMC)用于固定存儲。至少在2030年以前,磷酸鐵鋰將成為儲能領域的主要鋰離子電池材料的選擇,這得益于其在中國的主導地位以及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滲透率不斷提高。除電池外,許多非電池技術正在開發中,例如壓縮空氣儲能和熱能存儲。與電池相比,其中許多儲能技術可以提供更長的調度持續時間,計劃在未來凈零電力系統中在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較低的時期內供電。然而,彭博新能源財經預計電池將至少在2030年代之前主導市場,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價格競爭力、成熟的供應鏈和良好的業績記錄。如果新技術成功超越鋰離子電池,那么總儲能量可能會更大。
30.不同碳達峰情景下的能源體系路徑選擇分析。Zhang Shu 和Chen Wenying 于2022年1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發表Assessing the energy transition in China 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 with a probabilistic framework 文章,認為能源部門是中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部門,要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能源體系必須進行深刻變革。
論文將蒙特卡羅分析與一個自下而上的能源-環境-經濟模型相結合,生成了4種達峰情景下的3000個可能方案,它們具有不同的碳峰值時間、技術進化路徑和累積碳預算。然后,將各部門能源需求和價格變化與模擬方案一起輸入到自下而上的China-TIMES 模型中,以成本最小為目標得到不同情景下的排放路徑。論文研究發現:2025年能源達峰情景下,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將需要45%- 62%的電氣化水平、47%-78%的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占比、5.2-7.9TW 的風光裝機容量、1.5-2.7PWh 的儲能利用和64-1649MtCO2的負排放。如果實現碳中和目標,可以在2050年協同實現80%的大氣污染物減排。達峰年份的設定和總排放預算的約束對于排放路徑、技術選擇和轉型成本有很大影響,但是不同情景都呈現出了近期采取減排行動的壓力和長期依賴負排放技術的壓力之間的權衡。
論文也為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第一,果斷的行動和明確的目標。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部門間的合作,特別是清潔能源供應、低碳能源消費和綠色能源投資在碳中和道路上攜手并進。能源體系的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采取果斷的行動有助于更早地減少排放,從而為中國向低碳經濟轉型爭取時間。
第二,明確碳排放總量控制機制。決策者需要考慮制定總量排放控制目標和累積排放目標,而不是單獨的碳排放強度降低目標,以鼓勵逐步減排。工業部門需要繼續消除能源密集工業,并增加產品價值。
第三,培育多樣化的技術人才,并建立碳中和技術儲備組合??稍偕茉春拖冗M技術的創新是能源轉型的關鍵支柱。因此,迫切需要對這些高成本技術進行持續的研發投資。同時,提高公眾的碳中和意識,自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和碳足跡。
第四,碳中和目標要求我們審視當前的金融體系,并將投資從碳密集型資產轉向綠色資產。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必須減少化石能源投資,支持可再生能源擴張,并促進國際合作。
31.新能源急需精準“天氣預報”。2月21日,姚金楠在中國能源報上發表《新能源急需精準“天氣預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宋麗莉坦言“當前我國的氣象預測更多是針對公眾的公益性預報,但不同領域所需的氣象服務其實有很大差別。戶外冰雪賽事需要專門的氣象服務,同樣,在海上安裝一臺風機也應該有更為專業的氣象觀測和預報?!辟Y源普查需與時俱進,宋麗莉指出,針對新能源的氣象服務,涵蓋資源普查與評價、氣象觀測預測和預報等多個方面。
在資源普查方面,早在10年前,我國就開始進行風資源和光照資源的詳細普查。目前,全國范圍內已經形成了“1公里×1公里”網格的風資源圖譜和“3公里× 3公里”的輻照資源圖譜?!安糠种攸c地區的風資源普查數據已經精確到‘200米 ×200米’網格?!毙履茉吹南嚓P“十四五”規劃,正是以這些普查數據作為基礎。隨著新能源產業開發能力和裝備制造水平的發展進步,相關的資源普查也應該與時俱進?!袄?,目前風資源普查數據主要針對的是150米高度區域的資源情況。后續,隨著風機塔筒越來越高,特別是在海上風電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風資源的普查可能要繼續延伸到200米甚至是300米的高度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專業氣象服務缺乏,在新能源生產的許多場景下,參照的仍是公益性的面向大眾生活的氣象數據,缺乏有針對性的精準能源氣象服務。
據宋麗莉介紹,以海上風機安裝為例,有些安裝商在施工時就是簡單在手機上隨便下載一個天氣預報的APP,看到有預警就趕緊通知工人停工。事實上,常規的天氣預報提供的風速都是來自高度10米左右的風力觀測和預測,海上風電的安裝則至少要提升到100米的高度。而且常規預報考慮到公眾出行,預警中往往還包含了下雨的情況,所以即便是風速很小的情況也可能是預警狀態。如果一看到手機APP 里的天氣預警就盲目停工,很容易錯過施工的窗口期。因此,必要建立聯合應對機制,能源氣象服務涉及多領域、多學科的技術發展。
32.國家發展改革委:引導煤炭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2月24日,新華社記者安蓓和李愛生電國家發展改革委稱,為加強煤炭市場價格調控監管,引導煤炭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促進煤、電上下游協同發展,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已于近日印發通知,進一步完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通知明確,引導煤炭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從多年市場運行情況看,近期階段秦皇島港下水煤(5500千卡)中長期交易價格每噸570元至770元(含稅)較為合理,上下游能夠實現較好協同發展。綜合考慮合理流通費用、生產成本等因素,相應明確了煤炭重點調出地區(晉陜蒙三省區)出礦環節中長期交易價格合理區間。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方面綜合采取措施,引導煤炭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
根據通知,完善煤、電價格傳導機制。引導煤、電價格主要通過中長期交易形成,煤炭中長期交易價格在合理區間內運行時,燃煤發電企業可在現行機制下通過市場化方式充分傳導燃料成本變化,鼓勵在電力中長期交易合同中合理設置上網電價與煤炭中長期交易價格掛鉤的條款,有效實現煤、電價格傳導。通知強調,健全煤炭價格調控機制。提升供需調節能力,保障煤炭產能合理充裕,完善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進一步增強政府可調度儲煤能力,完善儲備調節機制。強化市場預期管理,煤炭價格超出合理區間時,充分運用價格法等法律法規規定的手段和措施,引導煤炭價格回歸。加強市場監管,嚴禁對合理區間內運行的煤、電價格進行不當干預,加強煤、電中長期合同履約監管,強化期現貨市場聯動監管和反壟斷監管,及時查處價格違法違規行為。
33.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 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2022年2月1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發布了題為《2021年中國光伏產業瞄準高質量發展、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的動態文章。文章指出,2021年,全國光伏行業立足碳達峰碳中和,把握行業發展機遇,克服全球疫情反復、經濟形勢嚴峻、國際貿易壁壘等不利影響,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產業智能創新升級,行業運行整體向好,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一是全行業實現穩步增長。全國光伏產業鏈供應鏈總體保持安全穩定,全年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產量分別達到50.5萬噸、227GW、198GW、182GW,分別同比增長27.5%、40.6%、46.9%、46.1%。
二是技術加快迭代升級。主流企業多晶硅指標持續提升,滿足N 型電池需求,硅片大尺寸、薄片化技術加快進步;電池效率再創新高,量產P 型PERC 電池效率達23.1%,N 型TOPCon 電池實驗效率突破25.4%,HJT 電池量產速度加快。
三是智能光伏發展迅速。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光伏產業加速融合,光伏產業智能制造、智能運維、智能調度等水平逐步提升。智能光伏試點示范初見成效,建筑、交通、農業等領域系統化解決方案推陳出新。
四是市場應用持續擴大。隨著全球加快應對氣候變化,光伏市場需求持續增加,2021年中國光伏產品出口超過284億美元。國內碳達峰碳中和積極推進,光伏發電大型基地建設加快步伐,整縣推進分布式光伏、智能光伏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等政策持續實施,標準、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不斷優化。
34.水電總院發布《推動碳達峰碳中和三年行動方案》。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要求,扎實推進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全面迎接綠色能源轉型,結合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工作實際及“十四五”發展,3月5日,水電總院制定并發布了《水電總院推動碳達峰碳中和三年行動方案》(以下簡稱《三年行動方案》)。
《三年行動方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現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以推動能源綠色低碳、健康持續發展為主線,確立了堅持前瞻布局、堅持系統思維、堅持創新驅動、堅持內外互動的四個工作原則;確定了以積極服務國家部委、積極服務地方各級政府、積極服務各開發企業和集團公司作為三項主要目標?!度晷袆臃桨浮分赋?,水電總院要將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愿景目標和“碳達峰十大行動”貫穿總院業務拓展和自身能力建設,重點實施水電總院“助力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助力區域綠色低碳發展行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核心能力建設提升行動、促進國際合作交流行動”等五大行動二十四項任務。
《三年行動方案》同時提出三條保障措施:一是理順工作運行機制,構建統一領導、權責對等、分工明晰、運行順暢的雙碳行動落實工作機制,重點抓落實、抓實效。二是強化績效考核機制,注重考核應用,將考核結果與提拔晉升、績效獎金、推優評先等相關聯,營造鼓勵創新、敢挑重擔的良好氛圍。三是落實資源保障機制,加強人才保障,圍繞工作開展和業務培育所需的核心能力,加強專精尖人才和綜合性人才的培養與引進。
網易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網易研究局是網易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網易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托于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