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潮評 | 科學應對疫情“倒春寒”)
3月以來,“倒春寒”式的疫情暴發波及國內28個省份,本土疫情累計報告感染者已超過2.5萬例。根據官方流調溯源結果顯示,本土聚集性疫情均為境外輸入引發,多地疫情存在多源多鏈條傳播,使得溯源和防控工作難上加難。3月18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也透露出:全球本輪疫情是高位流行,而且近期不會結束。
根據科學研究顯示,目前在我國流行的主要是奧密克戎毒株BA.2亞型,BA.1的傳播速度比德爾塔毒株就快了77%,BA.2的傳播速度比BA.1還快66%,這種傳播速度令先前的毒株都望塵莫及。同時,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后,多以輕癥和無癥狀為主,導致輸入來源更加隱匿,傳播方式更加多樣,更考驗我們應對的科學性、有效性。
近日,第九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發布,輕型病例實行集中隔離管理,調整了核酸Ct值,都證明了國家在科學應對新一輪疫情中隨機應變的能力,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更科學精準的指南。面對日趨嚴峻復雜的防控形勢,加上更為隱秘、更為快捷的傳播源頭和方式,我們更需要保持冷靜、慎終如始、科學應對,牢牢把握疫情防控的“主動權”。
前線人員要始終做好科學防控。醫護人員、黨員干部是疫情防控的重要防線,也是人民群眾安全感的來源。不難發現,這輪疫情各地的嚴重程度有些和“人為”撇不開關系。作為人民群眾的守護者,需要做好最全的準備,建立最佳的機制,進行最實的演練,確保突發狀態不掉鏈子、不出狀況。各地實踐也證明,“科學精準”就是防控最重要的關鍵詞,常態化防控措施實、監測預警早、應急處置快,就能快速切斷疫情傳播鏈條,實現疫情有效防控。
每個人都要做好科學防護?!叭恕笔且咔榉揽氐氖椎婪谰€,必須做好戴口罩、做核酸、打疫苗這必備的“防疫基礎三件套”。研究表明,新冠疫苗對于預防變異毒株仍有效,尤其是接種加強針后更能抵御奧密克戎病毒,同時其傳播方式依然以飛沫傳播為主,打疫苗和規范佩戴口罩仍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本輪疫情中,不少地方最初確診病例發現來自群眾自發核酸檢測,說明主動核酸檢測是發現新冠病毒最直接、最容易的途徑,只要我們每個人積極配合,就能早發現、早治療,將后續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
疫情防控怕簡單粗暴、層層加碼,也怕盲目施策、后知后覺,做不到位后果不堪設想,做過了頭又影響經濟社會發展,考驗著基層治理能力和群眾個人自覺。但只要把握好“科學精準”的密碼,我們就能做到既精準防控又不形成“孤島”,當然還需要你我一起努力,相信堅持就是勝利,用實際行動支持、理解防疫大局,早日跨越“倒春寒”回歸常態生活。(何軼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