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飛盤運動的火熱程度無需多言,而足球愛好者因為場地被飛盤運動擠占,對這項運動(或者說這項運動中的部分玩家)頗有微詞。
冷嘲熱諷之余,很多人認為,飛盤不過是網紅炒作帶起的一股風潮,用不了多久熱度自然會褪去。
很多網友眼中的飛盤局(當然這個圖是不是真的我就不知道了,因為碼不是我打的)
作為一只從事足球行業的資深足球狗,本著沒有體驗就沒有發言權的態度,上周末我帶老婆一起體驗了一回飛盤運動。
而體驗過后,我承認飛盤運動給我帶來了相當大的沖擊,這個運動能火真的不是沒有道理的。而飛盤火爆的背后,其實也有很多值得足球人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首先可要讓大家失望了,我們這個飛盤局并不是網上傳說的那種“網紅局”,而且“大逆不道”的是,我們這次占用的就是足球場——事實上我們本次活動場地一共擁有8塊7人制足球場,而在我們參加活動的當天那個時段,絕大部分場地被腰旗橄欖球和飛盤運動占據。
活動是一位朋友組的局,來的人大多數之前都相互認識,以朋友和同事關系為主。至于大家的穿著,以我老婆資深小紅書用戶的慧眼觀察,也是普通人運動裝居多,那些穿著運動bra、化著精致妝容,穿著緊身瑜伽褲的網紅大概好像似乎也就兩三個,而跟我們臨近的一個場地內,也都是熟人組成的萌新局。
其實大概也就這樣吧……
“飛盤不是運動是社交”,這是很多人詬病飛盤運動的一大罪狀。社交的確是有的,但并不是批評者口中的那種以交友為目的的舔狗社交,而是一種熟人和半熟人社交。
為了體驗飛盤運動,我加入了幾個飛盤群,發現其中大多數都是以熟人關系為核心,很多人也都是帶著伴侶一同參加。
當然,我只參與了一次飛盤運動,也只加入了寥寥幾個飛盤群,不敢下定論所有飛盤局都是如此。不過我敢確定的是,以當天幾個場地飛盤局的情況觀察看,網紅最多只是飛盤運動在社交媒體上爆火的助推器,而不是根本原因,至于以交友為目的來參與飛盤運動的人,至少在我參與的幾個群里真是少之又少。
據我觀察,飛盤運動的社交性,其實在于門檻低、易上手。這是我們第一次參加飛盤局,但只需要教練指導下練習了一個半小時就可以進行比賽了,雖然水平還是很差,可運動量真的不小,愿意認真玩不劃水的話,反復跑來跑去起跳拋盤接盤,至少不比足球差太多。
我想,這一點或許是飛盤相比其他運動最大的優勢,正是因為飛盤不存在特別復雜的技術動作,所以方便一些沒有運動背景的人加入,更容易湊成熟人局。如果硬要對比,這可能就像是運動里的王者榮耀,它不需要反復操練插眼正反補走位熟悉技能,你只要稍微上場走兩局,萌新也能玩出個大概來。
說到這我就想起足球了,最近半年,我覺得在北京組局踢足球好像變得越來越難,其中一大問題就在于朋友圈里堅持踢球、且住得很近的朋友實在太少。每次組局踢足球,通過約球小程序來的陌生人要占據一大半以上,這對我來說體驗感實在太差。跟相互認識的朋友一起組隊踢球,才是足球能帶給我的最大樂趣。
任何團隊運動,本身就是一種社交,足球如此,飛盤亦如此。在這里,飛盤這兩個字或許可以代換成任何其他運動名詞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籃球甚至射箭保齡球等等等等……
從這個角度來看,飛盤似乎并不應該成為鄙視鏈中的一環,因為這環那環,其實大家都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差別。
不得不說,飛盤真的是很適合萌新參與的項目。
先談談費用,我們參加的這次飛盤活動,人均消費為100元。其中包括了場地費、教練費、攝影師費用,以及兩瓶飲用水。
對于經常踢野球的我來說,這個費用雖然比足球人均費用高,但我依然認為很劃算——因為野球局分攤的只是場地費,不包括教練和攝影師,在北京每場野球人均費用也要在50-70元。
值得一提的是,我這次似乎確實搞清楚了飛盤在輿論中討論熱度居高不下的原因,因為和傳統項目相比,飛盤真的太不同了,它所謂的“網紅”屬性,真的很容易讓參與者產生黏度。
以我老婆舉例:她平時很少參與團隊體育運動,但這一次的體驗讓她很滿意。除了運動本身之外,最重要的是,攝影師整場活動都在抓拍。
有一說一,攝影師的確是吸引萌新參加的一大利器,不管男女,活動結束后參與者將照片傳至社交媒體,對于運動本身也是很好的推廣。正因為很多飛盤活動都標配了攝影師,所以我們在社交媒體上可以看到大量飛盤活動的照片。
不管是志愿攝影師,還是花錢雇攝影師,以此來吸引參與者并推廣運動本身,已經成為了很多新興運動的法寶。
上周,我曾與盤尼西林樂隊貝斯手熊花錄了一期音頻節目,他是一位資深的自行車騎行愛好者,同時也打籃球、玩飛盤。據熊花介紹,每次在門頭溝山區騎行時,都有很多攝影愛好者在高點拍照,之后他們會將照片傳至個人公眾號,供騎行者自行下載。
攝影愛好者因為拍攝運動者,從而獲得認可,運動者獲得了自己的照片,又發布至社交媒體傳播了運動,這簡直是三贏。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今的網紅運動,真的從一開始就在推廣觀念上把傳統項目摁在地上打,一邊是一群老爺們守著高等項目的自傲,一邊是把運動服務全面做到位的殷勤,你要是新人,你選哪個?
除了攝影師外,教練和良好的氛圍也是這次飛盤活動讓我很滿意的地方。專業教練并不拘泥于短時間內提高參與者的個人技巧,而是著力于讓參與者可以快速上手,體驗分組對抗比賽的樂趣。
其實踢野球時,偶爾也會遇到對足球充滿熱情,可基本功都欠缺的愛好者,對于這類朋友來說,野球場如果有個教練員,也許會提升他們的體驗感。
飛盤運動不允許有身體接觸,不設置裁判,一切爭議都靠比賽雙方協商解決。所以在活動之初,教練就特地介紹了飛盤運動的內在精神和規則,為良好的活動氛圍奠定了基礎。
在之后的活動中,因為爭搶、隊友失誤而起的齟齬幾乎沒有。而反觀野球場,總是容易充斥著各種矛盾,有時候踢完一場野球,感覺自己身心俱疲。
以上所說的,也都是飛盤運動火爆起來的表面原因,至于最根本的原因,我認為是有一大批業余俱樂部在推廣飛盤運動。
相比飛盤運動,成人野球場最缺乏的就是正規的業余俱樂部。當然,并不是說足球圈就沒有業余俱樂部,但大部分野球局都是松散的組織架構。
任何運動想要良性發展,最關鍵的就在于自下而上推動,中國足球恰恰站在了對立面,一直以來都是自上而下推廣。而想要自下而上的推廣,就少不了正規的業余俱樂部。
飛盤俱樂部的誕生,是因為俱樂部可以通過培訓、活動、比賽來盈利,大家并不只是為愛發電。
求問:照片里有幾個瑜伽褲網紅?
相比足球,飛盤人均費用更高、場均人數更多,自然就給了俱樂部盈利的空間。因為各種原因,國內似乎默認成人業余足球不應該讓人多花錢,大家只需要付個場地費就好了。恰恰是這種認知偏差,導致足球文化的傳播、推廣,越來越步履維艱。
一項運動擁有大量基層俱樂部,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第一,可以組織起穩定的隊伍,定期開展培訓和比賽。第二,輔以教練、攝影師,甚至視頻分析,提升會員體驗感。第三,推動運動內核文化的傳播和普及。
目前飛盤局的這些優點,都是足球野球局很難相比的。
最初足球與飛盤爆發矛盾,就是因為大量飛盤局“侵占”了足球場。
然而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以上周末我的親身經歷為例,整個場地擁有8塊七人制球場,從19點—23點,共有16塊場次可供運動。
結果呢?整個過程中,1塊場次空缺,1塊場次進行足球運動,剩下14塊場次全部為飛盤和腰旗橄欖球。
換句話說,現在能填滿運動場,讓場地方有錢賺的,真的不是足球,而是在網上被很多人瞧不起的飛盤。
既然有空的場地,沒人愿意踢球,那場地方將場地租給出價更高、包場更穩定的大客戶,在情理之中。
而且足球不僅沒有爭過飛盤,也沒有爭過腰旗橄欖球,是因為腰旗橄欖球也被網紅占據了么?
其實在飛盤爆火之前,成人野球局租場已經很困難了,因為對場地老板來說,把場地留著零散租給踢球的散客真的不合算,大量場地方往往會將好時間段的好場地長租給了青少年足球培訓機構。
做生意的老板會怎樣選擇,顯然說明了背后這塊場地的生態:足球雖然是“第一運動”,但在中國靠足球散客真的不掙錢??!
所以,飛盤與足球的場地之爭,背后其實是國內快速城市化后,低價、公共體育場嚴重缺位的問題,而不是運動之間的矛盾。
以我長期踢球的幾個野球場為例,仰山公園的足球場,周末長期有棒球俱樂部包場;亞運村和明光橋的足球場,長期有飛盤俱樂部包場;東楓體育園則有腰旗橄欖球包場。
這些運動都“侵占”了足球場,難道作為足球狗,我們要與所有這些運動的愛好者對立?
很多人嘴里嚷嚷著,我們不反對飛盤運動,我們討厭的是網紅、舔狗和飛盤媛!這其實就是“稻草人邏輯謬誤”,樹立一個原本并不存在的東西,以便自己可以站在道德高地進行攻擊。
而且,在攻擊之前,首先你真的要是這些場地的使用者吧……那些在網上大罵飛盤的家伙們,真的平時都和飛盤媛們搶過地盤嗎?
如果大家真看不上“飛盤媛”,那就用行動干掉她們吧!也希望所有足球狗,能拿出更多熱情、時間和金錢,組建穩定的業余足球俱樂部,將足球場搶占回來。
畢竟,真正熱愛一項運動的人,不會也不應該只停留在網上打嘴炮的程度,嘴上再怎么說,也不如真正投入參與來的實際。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