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網易科技《態℃》欄目組
作者 | 噗少俠
2022年3月3日,網易科技頻道年度策劃“2022,請回答”大咖線上對話欄目第五期《2022,該不該為數字藏品買單?》正式開啟。視頻號直播現場,洛可可創始人、潮宇宙藝術家賈偉,網易區塊鏈事業部總經理顧費勇、紅洞科技創始人兼CEO張貝龍,加密藝術家、作者畫廊藝術家馬晟哲四位大咖先后登場??Х瓶萍紕撌既耸瘝?、網易科技主編寧琦同步連麥主持。
直播現場,談及當下數字藏品市場發展狀況,馬晟哲認為當下數字藏品市場雖然因數字藏品發行方眾多、大批量藏品發行導致存在藏品價值不高的問題,也有流通環節受限、人群活躍度不夠的客觀因素存在,但數字藏品市場的高速發展期才剛剛開始。其中,諸如在年輕化群體中日漸興起的藝術創作者與知名IP聯名發行數字藏品等跨界活動,對企業品牌賦能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直播中,就當下數字藏品品類繁多、發行方層出不窮,導致數字藏品的價值評價體系紛繁復雜,人們在挑選數字藏品時難以準確把握等話題。馬晟哲指出,在數字藏品價值衡量的眾多標準中,人們應該聚焦藏品的可持續性、稀缺性、與生命性。一件真正有價值的數字藏品應該具有數字元生的屬性,同時,藏品是否有公眾共識與認可價值,藏品是不是明星IP,發行方是否具有成熟的團隊運作,以及作品本身的內容是不是具有當代性和藝術性,同樣是衡量一件藏品的價值標準所在。
馬晟哲強調,面對火熱的數字藏品市場,人們應該具有理性看待,找準自己的核心需求,才能最更好地平衡數字藏品的投資價值和藝術價值。談及對于數字藏品與傳統藝術的關系,馬晟哲認為兩者并行不悖。未來,確權的進一步確立與流通環節的逐步完善,數字藏品也將帶給藝術相關行業更多想象空間與操作可能。
以下為網易科技《2022請回答》第五期《2022,該不該為數字藏品買單?》直播連麥馬晟哲對話部分內容:
石嵐:過去幾年,不管是敦煌美術院、故宮、陜西歷史博物館都推出了很多文博類的數字藏品。一個不完全的統計是現在已經有接近二十家博物館都開始發行數字藏品,大有“百花齊放”的態勢。想請您跟大家分享一下,當前我國藝術類數字藏品整體發展的狀況是什么樣的?
馬晟哲:我覺得整體市場發展才剛剛開始。您剛才講到有博物館,包括一些非遺一些IP做的NFT,現在一些各大互聯網平臺已經開始發行。他們初步的發行基數都比較大,一般都是幾百份,還有就是以一萬份為主,這樣的話收藏的門檻也很低?,F在數字收藏價格大概在19塊9或者29塊9。但是發現很多平臺,可能是因為一些眾所周知原因,他沒有二級流通的板塊,無法買賣,就削弱了他的金融屬性,某種程度會導致活躍度會低?,F在還有很多品牌方有一些主要客群,比如說年輕人的品牌方跟一些藝術IP的創作者一起聯名去發行NFT為品牌賦能。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好的營銷的點。第一是品牌得到了一些藝術上面的一些IP的賦能,第二是作為藝術家,他通過品牌的既有渠道,然后進行個人的IP或者創作語言IP的一些推廣,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方向。此外,目前國內新興涌現出小的平臺,他們可能沒有像阿里、騰訊,包括網易這么大的背書,但是他下面因為有二級交易的板塊,所以就是很多年輕的,包括像我們很多年輕的藝術家會加入到這種平臺里,然后他的活躍度會很高。所以說我覺得下一步可能像大的平臺,如果說開放這種二級買賣渠道,活躍度也會上來。
寧琦:有一網友在問,現在的數字藏品真的都有藝術價值嗎?這么多數字藏品,評價體系會不會更加復雜?什么樣的才能算是一件好的、有價值的藏品呢?
馬晟哲:我覺得它可以分好幾個板塊來講。第一是,因為介入NFT發行的門檻特別低,低到什么程度呢?在我看來有互聯網就可以介入NFT,就是萬物皆可NFT。之前是,因為現在全國最大的NFT平臺open c他們最近也改了規則,然后就沒有。這樣的話,相當于大家去鑄造NFT的成本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個時候就會有形形色色、形態各異的NFT涌入。目前最主流的是會涉及一個某款形象,然后通過軟件的生成,然后換道具,某個小熊它的帽子不停地變化,服飾不停變化,可能通過一個軟件或者是某個掛件,分分鐘就可以生成一萬個。此時,我覺得作為想收藏這類作品的藏家,還是要去審視他的可持續性跟生命性,就是這一類的作品能持續多久,這是其一。不過,這一類的作品,剛才我聽到大家講到“無聊猿”這樣的作品,因為他不是個人行為,第一個他有個團隊在運作,這是其一。其二是他有明星效應,有很多全球或者是國內很知名一些明星拿它做頭像,包括在二級市場它拍到了很高價格,像這樣的作品是因為它得到了一個廣大的收藏體系的認知,所以這個是OK的。還有,像我們作為一直從事數字與創作的創作者來而言,我是覺得大家更應該關注這個創作者本身的創作脈絡:第一,他是不是一個元生的數字藝術家,還有就是他作品本身的內容是不是具有當代性跟藝術性,在這一塊我覺得還是需要有一定的判斷能力。
石嵐:您是藝術家,自己在創作藝術作品時會怎么來評價一幅作品,一幅數字藏品的藝術價值呢?從哪些維度?能不能給我們一些可操作性的指引?
馬晟哲:第一是他的稀缺度,這個稀缺度并不是指說這個作品,比如說我發行的數量、設置了單板,就是一版還是一萬版,而是內容稀缺度。就是這個創作者他的內容跟傳統的或者說我們在鏈上看到的其他的作品不太一樣,這種不一樣是創作者他可能為這個內容進行了很多思考,又賦予了他很多內容在里頭,在這方面需要進行一個考量。
寧琦:您覺得原創性、稀缺性、可持續性這種生命性會影響對這個數字藏品的判斷。但是剛剛很多網友在問,他們說可能現在對于數字藏品這種熱愛,不一定是出于對藝術的熱愛,他們可能是為了一個投資,或者是投機,您覺得這種說法正確嗎?數字藏品是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馬晟哲:我還是比較認同這個觀點。因為其實很多收藏藝術作品,包括數字藏品,其實對它未來的升值跟溢價是有期許的。這種期許比如說媒體的曝光,包括市場的高的轉手率,給大家提供了這種想像空間。比如說今天花100塊買了一個數字藏品,他可能通過后續傳播,他可以達到1萬塊或者更高。其實第一,在我不轉手賣它的情況下,對我之前的個人判斷是種認可,是種滿足感。第二,很多年輕人對于數字感知會更加強烈,所以說在后來他的數字收藏肯定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石嵐:我們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比如說90后、95后、00后Z時代的人來說,其實數字藏品或者是NFT是他們一種價值存儲的方式,以前我們把錢去買實物的藝術品,我們買其他的那些資產、房產。但是對未來的年輕人來說,可能一種數字資產,數字藏品就是他們存儲價值的方式?
馬晟哲:這個我認同,因為現在尤其是像90后、95后或者說00后,這些孩子是在屏幕下長大的,他們對于數字的感知,跟我這個年齡段不太一樣,他們對數字感知力更強。數字資產在他們這塊對于價值認同會很容易,大家對于數字資產的認同度會很高。所以說我覺得在個人喜好,包括能力范圍允許的情況下,持有數字資產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
寧琦:剛才您聽到年齡的時候,評論里面有很多人說,其實現在可能90后到00后的用戶會比較多一點,我不知道這個比例您是否認同。此外,如果是對于收藏來說,您覺得如何平衡好數字藏品的投資價值和藝術價值?
馬晟哲:我是覺得投資價值這塊還是建議去理性看待。比如說在市場上認知度比較高的作品,有龐大的藏家群體,有大量的明星購入作為頭像來使用,并且在二級市場有高的轉手率,價格、市場很穩健的情況下,再加上個人喜歡的前提,在合理價格區間內是可以使用的。但是我不建議跟風。一旦有什么東西出來,大家蜂擁而入,但是有可能瞬間會發現這個作品是你個人不喜歡的,你想把它配設為一個數字藏品,但是它沒法變現,這是一個極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還是應該更多地關注作品的創作者,他是不是一個實業的數字藝術家,并且他的作品背后的邏輯還有它的生命力。
石嵐:有一組很有意思的數據。去年12月15日,光是在以太坊上NFT的購買就超過400億美元。如果把其他的這些區塊鏈加上去,這個數字肯定是更加大的。而相比之下,根據瑞銀和巴塞爾藝術展的統計,在2020年全球藝術市場的價值是500億美金,這兩個值其實已經非常接近,甚至有可能已經超過了。您覺得NFT區塊鏈技術跟數字藝術傳統繪畫的關系是什么?數字藏品的市場迅速發展,是會幫助到傳統藝術市場的發展,還是會擠壓它的發展空間呢?
馬晟哲:我認為兩者是一種并行關系,沒有沖突。因為現在市場上除了極少數的NFT作品,其實普遍意義上的NFT在流通價格上還是遠低于傳統的藝術品,這是其一。其二,現在其實更多的是兩者的結合比較高。傳統的收藏證書現在通過數字NFT的方式來做,這樣對于傳統固化證書的確權,包括不可修改性,就會比對于作品的專有、確權這塊起到一個很好的作用。
現在很多傳統的藝術家,開始通過電子設備,包括數碼技術來進行一個二次創作。我覺得大家都在嘗試介入或者是嘗試新鮮事物,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而且它不會擠壓傳統市場。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刺激這個傳統市場的良好發展。因為有個最簡單的問題,感官上的體驗跟數字感知還是有本質區別的。雖然說更多的年輕一代對數字感知會比我們強烈,但是就像書本一樣,電子本在短期之內,或者說永久都沒法代替紙質書,感知不一樣。
寧琦:數字藏品它既然作為一個新興的藝術,它跟之前我們傳統的這些藝術可能還是有些不太一樣,它算不算一種全新的藝術表達形式?
馬晟哲:我覺得不是,它可能只是一個技術層面。之前也有數碼照片,包括影像作品,它也是通過電子文件來呈現。只是NFT將這個作品后,更利于交易,包括大家收藏起來會更方便,確保它的唯一性。而且現在最多的還是以圖片為主,聲音、動畫、視頻、文字都可以轉成NFT,內容上可能更親和性的東西比較多?,F在介入NFT創作的藝術家群體,我覺得現在還是比較少的。創作水準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包括NFT市場的完善之后,會有越來越多高水準的團隊跟藝術群體結合起來。我覺得現在很多,包括我自己和認識的一些從業很多年的數字藝術創作者,他們很多人可能都是已經在鑄造NFT了,但是沒有介入到市場方面,大家也在期待市場的完善,因為國外現在有比較完備的市場。但是國內這塊暫時還沒有一個相對比較完備的市場氛圍。
寧琦:其實您剛剛談到藝術形式本質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比如說我們在立意,在其他的一些形式上會有一些什么樣的變化,會有一些什么樣的不同?
馬晟哲:我覺得數字作品,數字行為,數字感知,大家很多藝術創作者是把電腦或者是數字的工具和設備代替了油畫棒或者是油畫筆跟刮刀等等,工具本身進行了一個替代,但是在創作立意跟創作內容上沒有太大的改變。我覺得是更方便,因為一些數字程序,包括電子設備,他可能會更有效短期能達到藝術家的創作想法,它更有效。
石嵐:現在數字藏品和數字藝術這么火熱,我們是不是作為一個數字藝術家也活得更加滋潤?您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不管是創作者還是想成為藝術家的人要怎么樣可以成為一個好的數字藝術家?數字藝術家如果把作品創作出來,怎么樣才能在市場上更好被藏家所接受,發行得更好?
馬晟哲:我是覺得目前的NFT鑄造本身,包括發行本身是沒有門檻的,但并不是說創作本身沒有門檻,還是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包括你的計算機技術,你可以把自己想表達的通過數字那種技術創作得以實現。也不排除很多一些藝術作品,比如說NFT實踐,前段時間的印尼小哥,可以認為是一個物聯網時代,基于NFT熱度的一個很有趣的營銷事件。但是后期你會發現一些特別性感的明星也開始做類似的事情,分分鐘印尼小哥的熱度就下來了。那時候我們大家就討論了一下,印尼小哥他是一個NFT藝術家嗎?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值得討論的。
還有您剛講如何更受藏家歡迎——我是覺得創作內容本身還是要有一定的認知群體才可以得到共鳴。因為很多藝術家,包括我們的路徑,跟目前區塊鏈上很多發行NFT的路徑不太一樣,因為有些NFT創作是基于卡通,或者潮流為主,像我剛才說的通過算法生成,換背景等等一下子生成1萬個。它是很短短期非常流行,然后迭代,會有不同的形象出現。但是這類作品它的可持續性和生命力其實是需要通過時間的論證。而我更傾向于NFT它是作為一個技術手段,對于一個多年從事數字創作的人而言,他是一個特別有效的確權的憑證,交易憑證。為數字創作的意義提供了一個窗口?;貧w到創作本身而言,我們還是應該關注藝術家他的創作內容跟背景,就是作品的背后。
石嵐:我想到前幾天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新聞——維基百科的編輯們在做一個投票,NFT藝術到底算不算藝術品?最后投票的結果,他們覺得不算,所以這樣就可以所有在世NFT藝術家成交記錄的前10名中給踢出去,否則可能最后那個榜單就留下全是NFT的作品。所以對于什么是藝術品,什么是數字藝術進,NFT的藝術品怎么界定,這中間的藝術價值、誰來評定,其實這是一個開放的話題,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想法。但我的一個感受,我覺得藝術不應該是在高高圍墻之內,只是金字塔尖上的那些人來決定誰是藝術品的。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每個人都有藝術創造力,這個是NFT技術很偉大的一個地方。因為他用技術確權的方式幫助每個人的創造力能夠被確認,能夠被追溯,從而將來有機會成為一種數字產能被交易,而藝術家的創作也能得到回報。
寧琦:有網友說,數字藏品未來的空間會不會受到限制?還有一位網友提問說,我們看到很多數字藏品一出來就被搶空,但會不會有滯銷呢?
馬晟哲:創作內容,包括視覺符號,視覺內容,大家容易理解,剛開始發起的價格都很低,一般都把初始發行價格會比較低。這時候大家入手其實對于這個作品的溢價空間是有限的。但是我還是覺得要理性看待。你是否真的喜歡這個作品,這是其一。還有對作品的藝術性,包括他的內容要進行一個判斷。并不是說它一發行瞬間沒了,發行第二次的時候就一擁而入開始買。第一是不主觀,第二是后期沒辦法變現,那會比較難受。
寧琦:咱們這個數字藏品未來的價值發展空間會受限嗎?
馬晟哲:我覺得不會。我覺得數字作品跟藝術作品是一樣的,只是它的載體跟媒介發生了改變,它歸根到底是藝術家的作品。如果這個作品本身是一個,付出了藝術家的精力,包括內容,包括他的個人情感,包括當代性的作品。在作品方面的成立,它的價值就等同于線下的作品,它是沒有區別的。有可能某種程度上,我覺得隨著NFT的發展,或者數字經濟的發展,元宇宙的發展,數字作品這種升值可能性在某一天沒準會大于線下物質性的作品,這都有可能性。
石嵐:是的。因為我也聽到這樣一種說法,說元宇宙的世界會遠遠大于我們物理實物的世界,在現在的這個世界上我們有70多億的人口,但是我們每個人在元宇宙中,可以由10個,100個數字化身。在那個空間內,其實是給所有有創造力的人,特別是藝術家更多的空間。在現實這個世界中可能是很內卷的,因為土地資源只有那么多,很多實物的資源只有那么多,但在那個世界中唯一的局限就是你的想象力,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其實是更能讓我們每一個人專于自己自我實現的那個狀態。
寧琦:其實您剛剛提到我們有很多傳統的藝術家,已經投入到數字藏品,數字藝術這個當中。他們對于這種區塊鏈加密平臺,他們到底是持有一種什么樣的看法?比如說對于藝術類的藏品到底該怎么樣去經營,怎么樣才能去發揮它最大的藝術價值?
馬晟哲:我覺得現在很多藝術家開始介入NFT,包括數字藝術這一塊,它還是一個手段,數字創作延伸了自己的創作路徑。您剛才講這種運營方面,我覺得還是跟NFT在線上,是區塊鏈的呈現,線下同樣也很重要。線下的展示,包括線下跟一些品牌的互動,進行互聯,將這種藝術創作的內容IP,通過線下的方式如何到一些品牌內容或者生活當中,線下跟線上兩條腿走路,我覺得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
記者:還有一位網友想問馬晟哲一個問題,您能不能談一談聯盟鏈的未來?
馬晟哲:我覺得還是公鏈是王者。聯盟鏈很重要,但是,你懂的。